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与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高校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纪实

2025-11-26 14:36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四川轻化工大学近日举办的四川省大学生智能建造与管理创新大赛现场,工程造价专业的王怡同学站在数字孪生模型前,向评委展示如何通过BIM技术优化建筑能耗。她坦言:“从传统手绘制图到如今的智能建模,这些技术变革让我意识到,掌握新质生产力不再是选择题,而是我们这代人的必修课。”这一幕正是当前全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当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如何培养与之适配的新型人才,成为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微观实践:一所高校的产教融合探索

四川轻化工大学作为川南地区的重要高校,近年来以产教融合为抓手,积极构建新质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打造的“中国白酒学院”“中国彩灯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从“共建共享”向“共生共荣”升级,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在2025年轻工化工产教融合新生态研讨会上,该校校长曾英表示:“产教融合的深度,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这一理念已融入日常教学——通过“引企入教、送教入企、协同育人”机制,学生们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产业前沿的技术和理念。

该校管理学科团队秉持“厚植情怀,融合创新”的育人理念,建立红色教育矩阵,大力弘扬“胸怀天下之家国情怀、舍我其谁之使命担当、自强不息之开拓奋进”的“652精神”。通过整合川南丰富的红色资源,学校构建起“课程思政+主题实践+文化浸润”多维一体的育人格局,为学生筑牢精神根基。

二、中观创新:数字技术重塑教育形态

当教育遇见数字技术,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全国高校悄然发生。在昆明理工大学近日承办的全国高校智慧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研讨会上,千余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该校副校长牛昱宇介绍,学校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为核心发展方向,依托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在智慧课程建设与混合式教学改革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

这种创新同样体现在福建某高校的《财务管理应用与案例分析》课程中。该课程构建了“AI+教·学·管·评”四位一体的智慧课堂,引入AI数字人播报微课、AI助教实时答疑、AI知识图谱梳理逻辑等技术,重塑了教学全流程。

在内蒙古工业大学,数字化则开辟了校园治理的新路径。教学楼“一楼一码”可即时反馈设施故障,食堂“一桌一码”能收集菜品建议,宿舍“一舍一码”实现报修快速响应,“码上服务”已成为连接师生与管理部门的“神经末梢”。

三、宏观布局:国家战略引领育人变革

今年11月,第四届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论坛在常州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4个省市200余所高校的500余位代表共聚一堂,探讨产教融合新路径。

论坛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在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他特别强调以实践为导向的“行本教育”对培养高质量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关键作用。

这一观点在中国工程院近日举办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得到呼应。3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智能学习环境建设、师生机协同的教学模式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如何通过学科大模型、大学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建设,支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从校企合作到数字赋能,从课程创新到理念重塑,一幅新质人才培养的宏阔图景正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徐徐展开。

四、青年担当:与时代同频的青春答卷

回到四川轻化工大学的智能建造大赛现场,来自全省24所高校的71支队伍在BIM建模、数字孪生、无人机巡检等赛项中展开角逐。这些年轻的面庞,正是新时代大学生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写照。正如大赛指导教师温越博士所言:“大赛既是专业能力的检验场,更是学生成长的宝贵平台。”

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芜湖市南陵县籍山镇中心小学的案例展示了乡镇学校如何通过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实现数字化转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这种创新精神的培育正在各个学段落地生根。

从四川轻化工大学的一堂课,到全国高校的系统性改革,新质生产力这堂“必修课”正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推进。它不仅训练学生掌握特定技能,更培养一种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当青年学子的成长轨迹与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便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青春动能。

【晏子康,(1979.07-),男,汉族,四川荣县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四川轻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