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服装学院探索美术学跨学科育人新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人才市场的需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为顺应这一趋势,江西服装学院始终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作为立校之本。作为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本科院校,其美术学专业在探索跨学科融合的同时,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这对艺术类院校如何落实“三全育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培根铸魂:以“立德”为艺术教育的基点
面对跨学科跨专业的趋势,江西服装学院美术学专业深刻认识到艺术教育并非单纯的技艺教授,而是思想、情感与价值观的塑造过程,通过聘请国外专家、教授,将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等前沿理念引入课堂,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是“立德”的关键。在《中国美术史》《设计概论》等课程中,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引导学生理解“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在实践课上,鼓励学生从红色文化、时代楷模中汲取创作灵感,例如,学生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瑞金,用画笔描绘精神图谱;深入景德镇、婺源,与工艺大师对话,体悟工匠精神。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融合创新:以“跨学科”为实践路径
尽管在美术学专业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但从课程交叉授课模式的研究来看,在美术学学科内交叉授课方面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目前,关于美术学专业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或课题等研究成果。因此,如何落实美术学专业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改革,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在秉承创新办学传统、培养学生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充分整合院内、校内优势资源,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艺术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设置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式、复合类型学研类课程,具体而言,美术学专业积极与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工程与技术等专业联动,开设“服饰绘画与表现”“数字艺术创作”“材料与空间造型”等交叉课程。共同开发跨学科课程,引导学生运用科技手段解决设计问题。重点培养既具备深厚美学素养,又能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在互动与启发的教学过程中,应秉持自由、开放、包容的学术思想,引导学生有效沟通、承担责任、解决冲突、尊重他人创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通过建立学科交叉融合课程,明确“课堂教学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以创作带动教学、以实践再现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美术学专业的跨学科交叉授课方式与方法。同时,完善相同学科内与不同学科间交叉授课体系的理论建设,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为了适应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应对美术学专业模块课程体系进行多元化设置。具体而言,可以构建美术学专业基础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等。在基础模块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技能和审美能力;在主干课程模块中,引入跨学科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在拓展课程模块中,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关课程,实现个性化发展。
在跨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教师应实现教学方向的全面转化。具体而言,教师应从完成教学任务、单纯传授知识向立德树人、教授知识、树立思想、坚持真理、塑造灵魂、珍爱生命、发挥专业特长方向转化。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同时,教师还应从培养学生立足社会的生存能力向培养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伟业的人才方向转化。这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视野和使命感,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此外,教师还应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关爱学生、为学生指引方向的引路人方向转变。这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知行合一:知与行中检验教育成果
在跨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还应注重德育、智育、劳育的有机融合。具体而言,在德育教育方面,高校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修养,培养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大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智育教育方面,高校应夯实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开阔视野与眼界,关注社会发展形势和市场变化;磨炼学生坚强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劳育教育方面,高校应通过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劳动教育的实施做到准确定位,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勤俭节约的习惯。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建立在丰富的学科资源优势之上,不仅为教师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引入社会实践项目,采用跨学科设计思路,促进师生间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科建设的变革。例如,鼓励并组织学生围绕“美丽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等国家重大战略进行主题创作。他们的毕业设计、课程作品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聚焦于为地方文旅设计视觉形象、为乡村绘制文化墙、为公益事业创作宣传海报。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升素养。
同时,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地方政府、社区合作,建立多个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通过这些跨学科实践项目的开展,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和更复杂的设计问题,从而拓宽眼界、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跨学科实践项目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跨学科实践项目的开展对教学观念与方式产生了深刻变革。一方面,它促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和创新推动者转变。在跨学科实践项目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它也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在跨学科实践项目中,学生需要主动查阅资料、进行实验和调研,从而深入了解设计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此外,跨学科实践项目还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学科的学生和教师需要共同合作、相互学习,从而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这种交叉与融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推动学科之间的创新与发展。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美术学专业适应市场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跨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向,从教师教学方向、教学体系转化以及德育、智育、劳育教育三个方面入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一方面,高校将继续深化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高校还将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与交流,拓展实践平台和资源渠道。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总之,在跨学科人才培养视域下把握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向是江西服装学院美术学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实践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贡献力量。这些人才将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胸怀、更加坚定的信念和追求,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江西服装学院,敖诗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