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托普学院3D打印项目班实现校企无缝衔接,贯通“数智工匠”培养之路

2025-11-25 15:43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数字化浪潮正加速重构制造业格局,以3D打印为代表的增材制造技术,已成为驱动产业从“制造”迈向“智造”的核心引擎。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正迫切需要一批能够贯通数字与实体、兼具软件技术与产业应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正是这一需求的积极应答者。学校信息工程学院联合新智三维(四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苏州博理数智工程产业学院“3D打印创新项目班”。该班从2024级软件技术专业中遴选学生,以“就业导向—专业+X—精准培养”的育人模式,精准回应产业需求,致力于培养既懂软件技术又精通产业应用的高技能人才。

在这里,学生们将一行行代码,转化为机械臂精准的抓取动作,或将一个个创意想法,在打印机的操作中变为现实。

从学“编程”到跳出“编程”,重塑学习路径

“我们构建的是‘项目驱动教学—岗位驱动实训—产品驱动就业’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罗印介绍,“通过实施‘课程置换’,将企业真实项目、双导师团队与行业技术平台全面融入教学,我们为学生开辟出一条‘软件技术+产业应用’的清晰发展路径。”

通过这条清晰路径,学生的学习重心从“会什么”转向了“能做什么”。他们的身份也随之蜕变,从单纯的“软件开发者”,进阶为能用代码驱动硬件、用算法优化实体制造的“数智工匠”。

双导师护航,在实战中锤炼真本领

项目班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双导师”制度与真实项目驱动的课程体系。学校教师负责夯实学生的编程基础,企业导师则带领学生直面项目开发全流程,突破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环节。

“学校老师负责打下坚实的编程基础,而企业导师则带我们熟悉项目开发中的各环节,这种模式让我们在校期间就掌握了市场急需的硬核技能,感觉像是提前进入了企业实习。”一名学生感慨。

课程设置上,学生从C语言等基础课程起步,直接切入3D建模、软件驱动开发与打印工艺优化等前沿内容。机械夹爪、搬运机器人、四旋翼无人机等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成为课堂的“主菜”。在“真刀真枪”的实战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力被充分激发。课后,学生们自发留在实训室调试优化,已成为项目班的常态。

从作品到商品,实现“实训室—生产线”无缝衔接

项目的闭环设计不仅关注教学过程,更注重成果转化与就业出口。学生后期的优秀打印作品,可通过企业渠道进行销售,完成从“作品”到“商品”的价值跃迁,实现从创意到市场的完整实践。

新智三维公司总经理刘勇军表示:“企业将充分发挥技术与资源优势,为项目班提供最新设备、行业案例与工程师指导,并依托产业资源为优秀学员精准推荐就业,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衔接’。”学生毕业时不再是职场新人,而是具备成熟项目经验的“即用型”人才。

“3D打印创新项目班”是四川托普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重要实践。它不仅为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打开了通往数智时代的新窗口,也为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

在这里,代码被赋予形状,创意被打印为现实。一群手握“软件技术+产业应用”钥匙的年轻人,正在实训室的灯光下,提前书写自己的职业未来。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