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赴山海,精神永相传:武汉传媒学院“赤韵播扬”志愿宣讲团“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活动纪实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与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武汉传媒学院“赤韵播扬”志愿宣讲团成员们跨越七省十一市的地理边界,一场为期六月的“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活动,在信仰与传承的交响中圆满落幕。

根据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关于遴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的公告》相关要求,活动得到了1123所高校的5680支青年志愿服务团队的广泛关注。主办单位对所有材料进行了认真审阅,最终遴选出1500支“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服务团队,“赤韵播扬”志愿宣讲团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在活动筹备阶段,宣讲团秉持精准传播理念,采用“线下走访调研+线上数据统计”双轨并行的工作机制。志愿者们深入校园、社区、企业等多元场景,倾听不同群体的认知需求;同时,借助线上问卷系统收集并分析数据,科学梳理受众对宣讲内容与形式的偏好,我们发现青少年对“两弹一星”历史认知零散,企业职工更关注精神与岗位的结合,这让我们摒弃“一刀切”模式,转向精准化宣讲,为后续精准化、定制化宣讲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不同受众特点,团队创新宣讲模式,实现分众化、互动化传播:面向中小学生,将“两弹一星”历史故事转化为互动课堂,搭配核科普手绘与模型展示,寓教于乐;针对幼儿群体,运用动画短片、情景表演等形式,将精神内涵融入童趣体验;面向企业职工,则结合“华龙一号”等重大技术突破案例,以“强核报国”为主线,搭建精神传承与岗位实践之间的桥梁。多样化的宣讲形式打破了传统说教的刻板印象,使“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播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

宣讲途中,感动与收获常伴左右。在进校园宣讲时,有学生提出“‘两弹一星’精神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这一深刻问题。志愿者们结合秦山核电站数十年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技术等新时代成就,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时代价值。看到同学们从疑惑到理解,最终点头认可的过程,志愿者们深切体会到精神传承的重要意义——这些跨越时代的精神财富,正在新一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展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跨越七省十一市的足迹中,“赤韵播扬”宣讲团以青年视角重构叙事路径,让“两弹一星”精神跨越年龄与地域的界限:在孩童眼中,它是生动的火箭模型;在学生笔下,它是鲜活的先辈故事;在职工心中,它是岗位建功的坚定信念。这场跨越山河的宣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接力。

同时,团队也高度响应组织号召。2025年11月20日团队受邀参与中核集团牵头、12所高校联合主办的大学生志愿者联合宣讲活动。活动中,樊明武院士分享的先辈攻坚克难故事,以及与其他高校的交流,让“赤韵播扬”宣讲团成员们坚定了“以青年视角讲好红色故事”的信念。


青春作笔,山河为卷。武汉传媒学院“赤韵播扬”志愿宣讲团以行动诠释青年担当,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这既是当代青年对先辈崇高理想的真挚致敬,也彰显了红色基因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以青春之力赓续精神血脉,让强国信念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坚定。(武汉传媒学院,颜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