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托普到川大,再到华为!四川托普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优秀毕业生印一聪的“破圈”成长之路!
从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专科生,到四川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再到中国顶尖科技企业华为的研发工程师——这条路,印一聪走了近十年。他把从托普到华为的跨越,从梦想走成了现实。而一切改变的答案,都要从他在托普找到的那个“开关”说起。

在托普找到“认真开始”的理由
“高中毕业时,我对未来挺迷茫的,甚至觉得读书没什么用,还不如去做点小生意。”印一聪笑着回忆。在家人的建议下,他在征集志愿时选择了托普学院。“就因为对计算机感兴趣,而托普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正好是王牌专业。”
正是这个选择,为他打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邱涛老师的思科网络课太有意思了,那些实验让我对网络技术彻底着迷。”说起托普的老师,他眼里闪着光,“白老师的C语言、黄琨老师的专业英语,都让我受益匪浅。”
在托普的三年,印一聪在身边良师益友的影响下,仿佛打开了学习的“任督二脉”。图书馆、机房、网络中心成了他的“第二个宿舍”。特别是在网络中心兼职的日子,董宇锋老师和邓吉老师传授了他许多实用的网络技术,并带着他一起比赛,锻炼实战能力,最终在2015年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高职高专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应用大赛,获得全国二等奖。
一次比赛经历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就因为我没搞懂‘temperature’这个词,我们队丢分了。那次教训让我明白,基础知识一点都马虎不得。”从此,他养成了“补短板、做项目、再完善”的学习模式,这个习惯一直陪伴他走到现在。
两次人生抉择,他都选择了“升级打怪”
临近毕业,印一聪面临第一个重要选择:工作还是深造?
他认真问自己:“你以后想要做什么?现在的能力够用吗?工作后还能继续提升吗?”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他选择了专升本,去更广阔的平台看一看。
本科生涯转瞬即逝,毕业之际,他再次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有些大胆的决定:考研,目标直指“985”名校——四川大学!
“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备考期间,他把复习分成四周一个循环:第一周通读,第二周攻坚,第三周实战,第四周总结。每个阶段都设有清晰可见的目标,让进步变得具体而真切。
当收到四川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他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最好的回响。

在川大,他保持着自己的节奏
初入川大,挑战不小。“从专科到985,差距确实存在。”面对差距,他没有退缩,而是开启“疯狂补习”模式,图书馆、教学视频成了他的好伙伴。
渐渐地,“靠谱”成为了他的一张名片。导师评价他:“印一聪的优势不在于多聪明,而在于他始终如一的准备充分。”同学们也称赞:“任务交到他手里,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问起学习秘诀,他分享了三个小习惯:少刷短视频、每天做件正能量的事、定期完整地读一本书或看一部电影。“这些习惯能帮我保持专注力。”他还特别看重复盘:“做完每件事,我都会想想哪里做得好,哪里还能改进。”
压力大时,他自有舒缓妙招:“健健身、收拾房间、爬爬山,这些都能让我清空杂念,满血复活。”

“每长大一岁,就要多担一分责任”
如今,已在华为开启职业生涯新篇章的印一聪,对成长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觉得当我的责任感更强时,我就‘长大了一岁’。每长大一岁,我会更对自己负责,改掉拖延的毛病;对身边的人更关心;对社会也想多尽一份力,做个正能量的人。”
回首来路,他对托普满怀感恩:“在母校,真的能学到实实在在的本事。”他也想对学弟学妹说:“早点明白‘对自己负责’这句话的分量,别虚度大好青春。要学会独立思考,对事情要有自己的判断。”
印一聪的故事,不是什么“天才剧本”,而是一个真实的成长记录。他的故事有力地告诉我们:起点不能决定终点,职业院校同样是精彩人生的开始。当个人的努力遇见托普“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就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他的经历让我们相信,人生故事可以平凡开场,但只要不给自己设限,每个认真努力的人,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刘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