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求真汇贤才 成都中医药大学这场活动赋能科研高质量发展
“杏林春暖,薪火相传;学术求真,智启新章。”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而博士后群体作为科研创新的生力军、学术前沿的开拓者,正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跨界融合的核心力量。日前,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后联谊会主办、临床医学院博士后牵头承办的“杏林求真”第四期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举行。本次活动以“中医药与生物医药交叉创新”为主题,汇聚校内外30余名专家学者与青年才俊,搭建起高水平、开放性的学术对话平台,为中医药与多学科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为青年学者科研成长铺路搭桥,彰显了该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战略定力与学术底蕴。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得到了该校及附属医院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陈秋、学校人事处副处长游宇、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人才办公室主任周莹莹、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生物学交叉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贻尧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博士后王漫丽副研究员、2025年“博新计划”入选者马琼博士后等学界精英受邀参会,与校内外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共赴这场学术盛宴。
“本次学术交流以‘中医药与生物医药交叉创新’为主题,旨在搭建高水平、开放性的学术平台,促进多学科思想碰撞,激发科研灵感,推动成果转化。”陈秋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他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博士后青年人才积极参与,借助这一平台拓宽学术视野、深化合作交流。同时,游宇表示,“博士后群体是我校科研创新的生力军,既是学术前沿的开拓者,也是‘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支撑。学校博士后联谊会精心打造‘杏林求真’系列学术平台,致力于构建跨学科、跨院校的立体化交流平台,推动思想碰撞与融合,激发更多原创性科研成果。”
在专题报告环节,刘贻尧以“学科交叉助力学科发展:从基础研究到转化应用”为题,分享了其团队围绕肿瘤生物力学与微纳医学开展的研究工作,深入阐释了生物力学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揭示了肿瘤细胞运动与转移的力学调控新机制。他强调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重要性,针对青年学者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提出以“兴趣驱动”和“使命驱动”为导向,弱化“功利驱动”,超越“生活驱动”的发展思路,为在场青年学者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王漫丽以“利用类器官及新型动物模型探究肿瘤治疗新策略”为题,全面介绍了其在博士及博士后期间,运用类器官及相关动物模型,研究膀胱癌、肺癌等恶性肿瘤耐药分子机制及转化工作的成果;马琼围绕“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博新计划申报:聚焦人工智能”,结合自身成功经验,围绕项目选题设计与申请书撰写技巧等关键环节,为在座青年学者提供了详实而具操作性的指导建议。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为青年学者搭建了宝贵的学习与互动平台,有效促进了跨学科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活动结束后,与会青年学者纷纷表示,本次交流内容充实、启发性强,不仅拓展了学术视野,更激发了科研创新的思路与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