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数智时代赋能外交叙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5-11-18 16:12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摘要:着力推进中国特色外交叙事人才的国际胜任力,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关键环节。为应对数智时代外交叙事呈现出的新态势、新挑战,高校亟需从知识体系整合、实践平台建设和师资结构配置等多方面着手,为国家锻造一批既懂战略又会讲故事的高端复合型外交叙事人才,为增强国际传播力提供战略支点。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关乎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国家战略叙事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外交叙事(diplomatic narrative)作为国家战略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国在对外交往中借助故事化手段表达外交态度与立场、传播外交理念与政策、提升外交形象与国际话语权的行为。当前,加快培养一批既深谙跨文化传播规律,又兼具战略思维与叙事技巧的外交人才,是打破美西方国家对华虚假叙事和霸权叙事,建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叙事体系的关键所在。

一、强化外交叙事人才培养的学科支撑

罗兰·巴特认为,叙事无处不在,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所谓“叙事”,实际上就是“讲故事”。叙事主要由行为体、事件、情节、时间、背景、空间等叙事元素组成,行为体是叙事框架的核心要素。任何行为体都可能成为一个叙事者,即故事讲述者。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公共外交时代,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已不再局限于国家领导人和职业外交官,而是扩展到每一位中国公民。因此,应加快构建外交叙事知识体系,将外交叙事人才培养纳入高等教育教学目标。

杨明星提出构建“外交叙事学”,认为它是系统研究外交话语故事化生产与传播机制的一门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外交叙事的历史缘起、总体特征、范畴类型、构成要素、发展规律、话语模式、运行机制、构建策略、传播媒介、接受效果、权力生成和人才培养等核心问题。外交叙事学借鉴叙事学基本原理,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展开学科布局与内涵建设。在宏观层面,外交叙事学研究内容涵盖“五位一体”的外交叙事体系。“五大类别”包括着眼于全人类的全球外交叙事、面向世界主要国家的大国外交叙事、立足友好邻国的周边外交叙事、秉承外交传统的对发展中国家外交叙事以及坚持多边主义的多边外交叙事。根据不同的叙事议题,可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全球治理叙事、“一带一路”叙事、抗疫外交叙事以及涉南海、涉台、涉藏、涉疆、涉港、涉人权叙事“十大专题”叙事。在微观层面,外交叙事学的研究重点聚焦于外交话语中的叙事文本、叙事体裁(外交诗歌、外交散文、外交小说、外交影视剧等)、叙事语法、叙事模式、叙事策略、叙事效果等方面。

深化外交叙事学的科学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有助于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外交叙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二、洞察数智时代外交叙事发展的新态势

一是叙事主体的公众化转向,各界合力讲述中国故事。在党管外交的理念引领下,中国已逐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智库到个人、从国内到国外、从官方媒体到自媒体、从精英到普通民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公众外交叙事体系。

二是叙事对象的分众化对接,精准传播中国声音。叙事对象由大国为主转变为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齐头并进,逐步形成全方位、多维度、分众化的战略叙事布局。

三是叙事内容的体系化,逐步构建面向全球的大国外交叙事模式。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叙事内容围绕新型大国关系、全球治理、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核心理念进行故事化生产,并渐成体系。

四是叙事策略和风格的多元化表达。一方面注重运用隐喻修辞与细腻委婉的文学语言,采用真实生动、贴近个体的平民化叙事视角;另一方面注重采用集“图—文—音”为一体的多模态视听叙事,制造真实的在场感,促使受众在沉浸式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

五是叙事平台的泛媒介化,注重整合媒介资源提升叙事影响力。微信、微博、抖音(Tik Tok)、小红书、BiliBili、Twitter、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微叙事”形态,具有以小见大、去国界化和淡政治化优势,成为传播中国故事的新兴媒介。

三、紧贴外交叙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一是知识体系复合化要求高。当前高校学科设置相对独立,跨学科整合不足,难以系统培养能够融合国际关系学、新闻传播学、语言学、翻译学、新媒体技术乃至故事脚本创作等多学科知识的“通才”。

二是故事化创作技能要求高。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大政治理念转化为具象可感、打动人心的中国故事,需培养学生的政治话语解读能力、抽象思维具象化能力、创意故事编撰能力以及挖掘生动案例、构建叙事框架、运用隐喻、用典、多模态表达的技巧,这需要创新培养方案的制定。

三是分众化叙事能力要求高。现有培养方案中,对特定对象国的深度研究(超越语言层面,深入社会文化、媒介习惯、价值观念、网络亚文化)、精准受众画像分析以及基于此的差异化叙事策略训练普遍不足。

四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高。高校教学往往偏重理论讲授,实践平台、设备更新、与一线媒体机构的深度合作项目不足。学生缺乏在真实多元媒介环境中进行故事生产传播的实战经验,难以适应快速迭代的媒介生态。

五是师资队伍胜任力要求高。新型复合化人才培养亟需大量兼具深厚学养与前沿实战经验的师资,然现有师资多缺乏在泛媒介化环境下从事外交叙事内容生产、国际传播运营或跨文化传播策略制定的一线实战经验。

四、推动外交叙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

一是构建跨域融合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机制。打破传统院系藩篱,设计“外交叙事学”学科群。融合国际关系学、政治传播学、区域国别研究、叙事理论与创意写作、数字媒体技术等核心课程,构建“专业+叙事技能+跨文化传播”的知识模块。设计基于真实外交议题或传播需求的综合性项目(如针对特定国家或地区,设计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多模态叙事方案)。要求学生跨学科组队,在实践中整合知识、解决问题。

二是加强故事化创作能力的训练。聘任资深外交官、记者、纪录片导演、编剧等担任导师,开设“政治话语故事化”系列工作坊。聚焦训练学生的政治话语解构与意象提取(如何从“一带一路”中提炼动人故事点)、抽象理念具象化表达(用个人命运折射时代变迁)、多模态叙事脚本创作(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的协同)等能力。

三是深化对象国研究,锻炼分众化叙事能力。在传统语言文化教学基础上,强化学生对重点对象国社会心理图谱、媒介生态格局、亚文化圈层、价值敏感点的深度学习。引入舆情监测、社会网络分析等工具,教授学生如何进行目标群体的精准画像,识别其认知偏好和情感出发点。

四是弥合理论学习与实战演练鸿沟。与外宣部门、主流国际传播媒体等外交叙事平台建立机制化合作关系,共建实践基地,引入真实项目(如为外宣活动制作短视频)供学生模拟演练。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面向海内外青年学子(包含外籍留学生)组织举办中英文演讲比赛、微视频创作大赛等系列赛事,助力外交叙事人才孵化。

五是建设一流叙事胜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国际传播、新媒体技术、跨文化沟通以及叙事学方面的专项培训,补齐实践短板。聘任具有丰富国际传播一线经验的业界精英担任专兼职教师或实践导师,破解师资胜任力瓶颈。打破教研室界限,围绕外交叙事核心课程或项目,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联合开展课程研发。

培养适应国际传播战略需求的外交叙事人才,是一项涉及学科体系建构、实践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升级的系统工程。应加快构建“学科交叉融合、教学研用贯通、校政媒企协同”的人才培养生态,为国家输送擅长故事化创作、掌握视觉化表达、精通国际化沟通的高端复合型外交叙事人才。这既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迫切需求,更是构建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话语权的基石。(作者:赵玉倩郑州大学)

本文系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计划项目“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翻译观的中国特色外交新理念英译研究”(编号:GZC20232443)以及2026年度河南省高校智库研究项目《中原特色文化符号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与接受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