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美育赋能未来:高校艺术教育塑造丰盈心灵

2025-11-17 15:58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当代高等教育的宏大图景中,艺术教育的定位与价值常常被误解或低估。在许多人的传统认知里,它或许只是音乐学院里传出的悠扬旋律,是美术学院画室中弥漫的松节油气味,是戏剧社团舞台上的灯光璀璨——一种专业技能的传授,或是紧张主课学习之外的一种点缀与调剂。然而,当我们穿越表象,深入探究教育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时,便会发现,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远非如此狭隘。它绝非象牙塔中的孤芳自赏,亦非仅仅培养少数艺术家的摇篮,其更深刻的使命在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致力于培养每一个青年学子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塑造其丰盈的内心世界、完整的人格以及面向未来的创新思维。这关乎我们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精神底色与核心竞争力,其意义重大而深远,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并赋予其应有的地位。

审视当下中国部分高校的艺术教育现状,一些结构性的困境与认知的误区依然存在,制约着其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一方面,在高度功利化和工具理性主导的教育评价体系下,艺术教育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在专业排名、就业率、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标的挤压下,它往往被视为“软性”科目,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边缘位置。其课程设置有时难免偏向于那些易于量化考核、快速呈现成果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更为根本、影响更为深远的审美感知能力、人文精神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另一方面,教育模式本身也时常陷入误区。或是过于强调技艺的精进与形式的完美,将充满活力的艺术课堂变成了枯燥重复的“技法工坊”,使学生疲于应付技巧而丧失了创作的乐趣与初心;或是流于浅尝辄止的概论式介绍、快餐式的作品赏析,缺乏深度的情感触动、历史语境的理解与哲学层面的思辨启发。

江西服装学院在探索艺术教育新模式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学校打破传统艺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创建了“理论-设计-成衣-展示”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每年的毕业设计周上,我们能看到学生不仅需要完成设计图纸,更要亲自参与面料选择、打版制作、成品展示的全过程。这种深度融合产业链的艺术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文化表达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复杂关系。正是这种全方位的艺术实践,让学生得以在真实情境中培养综合素养,而非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浅层学习。

因此,高校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必须实现从单纯的“技”的传授,向更为广阔的“道”的引领的深刻转变,即坚定地回归其作为“通识教育”与“人格教育”的本源。艺术,是人类情感最凝练、最生动、最持久的表达形式,是跨越时空的文明结晶与智慧容器。通过系统而深入地接触文学、音乐、绘画、雕塑、戏剧、舞蹈、电影等各类艺术形式,学生得以超越自身有限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边界,沉浸式地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喜怒哀乐、哲思冥想、社会关怀与生命呐喊。这种深刻的体验,是培养广阔同理心、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宽个体生命宽度与深度的绝佳途径。

在江西服装学院的课程体系中,我们能看到这种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学校不仅注重服装设计技能的训练,更开设了“中外服饰文化史”、“服装社会学”等跨学科课程,让学生理解服饰不仅是遮体避寒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时代的镜子和个性的表达。当学生学习到中国传统服饰中“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体会到少数民族服饰中蕴含的古老智慧时,他们所获得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种文化自信与审美判断力的提升。这种将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正是艺术教育回归育人本源的实践探索。

与此同时,在创新已被视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核心驱动力的今天,艺术教育无疑是激发个体与群体创造潜能的关键一环。艺术创作的本质就是创造,它天生鼓励打破常规,挑战既定框架,探索未知的可能性,拥抱偶然性与不确定性。这种不以单一标准答案为满足的探索精神、实验精神与批判精神,恰恰与科学发现、技术革新、商业模式变革乃至社会治理创新背后所依赖的思维模式高度契合、同频共振。

江西服装学院在这方面也有着富有成效的实践。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将真实的商业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导师带领下完成从创意构思到市场落地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艺术创造力,更需要团队协作能力、市场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该校与本土纺织企业合作的项目中,学生深入赣南地区采风,将传统的夏布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既具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系列产品。这种创新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更让他们体会到艺术创新如何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如何通过设计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当我们深刻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于滋养心灵、激发创新、传承文化乃至推动社会进步的深远意义后,便需要将理念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思考如何将其更深入、更有机、更有效地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使之不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一个独立的院系,而成为一种弥漫在校园空气中的文化氛围,一种浸润在每一位师生日常中的生活方式。首要的是在课程体系上进行系统性的革新与深化。

除了面向艺术专业学生的精深化、专业化培养之外,高校更应倾注资源,大力建设并不断完善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层次、广覆盖、高质量的通识艺术课程群。这些课程的设计必须超越简单的艺术史知识罗列、流派介绍或浅层的作品赏析,而应致力于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积极互动、独立反思与勇于实践的教学环节。例如,可以结合特定主题(如“艺术与战争”、“现代主义中的城市映像”、“生态艺术与环境伦理”)进行跨门类的研讨;可以开设以项目制、工作坊为核心的艺术实践课,让学生亲手尝试摄影、陶艺、版画、短剧编演等;可以定期邀请活跃在创作一线的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走进课堂,举办讲座、对谈或大师班,让艺术现场的前沿思考与鲜活气息直接触动学生的心灵。

江西服装学院在构建美育生态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学校不仅建有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更与江西省博物馆、南昌市文化馆等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文物修复观摩、非遗传承人工作坊等活动。同时,学校每年举办的"润华奖"服装设计大赛暨毕业展演周,已成为辐射华中地区的重要文化盛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将高水平的艺术活动引入校园,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打破了校园与社会的壁垒,让学生在最鲜活的艺术现场中获得成长。

高校的艺术教育资源绝不应局限于课堂的四壁之内,更应秉持开放的态度,积极"走出去"与"引进来",构建一个动态、多元、充满活力的校园美育生态圈。"走出去"意味着要主动打破校园的物理与心理围墙,与所在城市及更广阔区域的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剧院、画廊、非遗保护中心等各类文化艺术机构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签署合作协议、设立实习基地、共同策划项目等方式,将课堂延伸到这些丰富的文化现场,让学生有机会在第一流的原作真迹面前驻足凝望,在专业音乐厅的声场中感受交响乐的震撼,在话剧演出的现场体验戏剧的张力,从而获得直接、鲜活、深刻的审美体验与文化认知。

尤为重要的是,艺术教育要焕发其持久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必须积极寻求与不同学科专业进行深度的交叉与融合,这是其在知识爆炸时代拓展边界、贡献独特价值的必然路径。例如,艺术可以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合作开设“艺术与科技”融合课程或联合实验室,共同探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艺术、交互装置、生成式艺术等前沿领域;可以与医学院、心理学系合作,深入研究艺术治疗在促进心理健康、辅助临床康复方面的机理与应用;可以与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合作,聚焦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文化遗产的活化与经营管理、文化政策的评估与制定等现实议题。

江西服装学院的“新文科”建设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跨学科融合的范例。学校积极推动服装设计与工程、材料科学、市场营销、文化传播等专业的交叉融合,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开设“智能穿戴与健康监测”、“可持续时尚与绿色设计”等前沿课程。在这些课程中,艺术不再是孤立的审美活动,而是与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社会需求紧密相连的综合性实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发现问题,用科技的手段解决问题,用人文的视角反思问题,真正实现了知识、能力、素养的协同发展。

归根结底,高校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旨在培养人人成为职业艺术家,而是致力于培育具备深厚人文底蕴、高尚审美情趣、丰富创造活力、批判性思维与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它关乎的是人的内在品质的塑造与精神高度的提升,是面对复杂世界与不确定未来时的那份源自文化自信的从容、洞察本质的睿智、关爱他者的温情与开创未来的勇气。

从江西服装学院等高校的实践探索中,我们看到了艺术教育的多种可能路径——它可以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可以是跨学科创新的催化剂,更可以是滋养心灵、完善人格的美育过程。这些多元的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专业技能,更在于塑造完整的人。

当我们期待年轻一代能够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能拥有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感受生命之善的心灵、明辨是非之智的头脑以及开创未来之新的胆识时,富有活力、深度与广度的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便是那片不可或缺的肥沃土壤、那眼滋润心灵的清澈泉源。让我们共同期待并努力推动,高校艺术教育能够真正肩负起"以美育人,向美而行"的时代使命,让美的种子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中深深扎根、茁壮发芽、灿烂绽放,最终汇聚并展现出一个民族精神独立、文化繁荣、气象万千的壮丽图景。(江西服装学院付喜萍、毛冰霜)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