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江西服装学院:艺术设计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与实践探索

2025-11-17 15:58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与灵魂,文化自信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艺术设计作为文化表达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活化历史、传承文脉、塑造时代审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不仅承担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更肩负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时代使命。如何将文化传承的宏大叙事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已成为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课题。

红色文化、非遗技艺,如何能成为设计专业课堂上最鲜活的教材?江西服装学院的教学实践给出了答案。该校将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融入血脉、化为项目,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活态传承,让思政教育变得“有温度、有深度”。

价值引领:以文化传承重塑艺术教育内核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江西服装学院始终明确,设计教育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此,江西服装学院系统构建“文化认知—创意转化—价值认同”的教学逻辑,将文化传承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使思政内容如盐入水,自然渗透于专业教学全过程。

在文化资源的课程转化方面,江西服装学院教师团队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视觉元素、哲学思想与美学精神,并将其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例如,在《设计色彩》课程中,教师引入“方志敏纪念馆文创设计”案例,引导学生探索如何运用“中国红”“信仰灰”“希望金”等主题色彩,视觉化传达“爱国”“清贫”“创造”等精神内涵。学生在理解色彩理论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色彩作为文化语言的情感与历史承载功能,从而在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中筑牢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

在项目驱动的设计实践中,江西服装学院倡导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推动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完成对文化的深度理解与创新传承。“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与“非遗活化设计”等毕业设计课题,鼓励学生走进井冈山、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地开展田野调查。他们从革命文物、历史建筑与民间工艺中汲取灵感,提炼形态、色彩与叙事元素,最终转化为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的设计作品。这一“调研—提炼—创造”的过程,不仅是设计能力的综合训练,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寻根与价值内化之旅,使学生真切体悟到“设计赋能文化”的社会责任。

实践赋能:以社会服务拓展文化传承场域

文化传承不应局限于校园,而应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检验其生命力。江西服装学院将“设计服务社会”作为实践育人的关键路径,构建“文化发现—设计介入—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机制,推动文化传承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中落地生根。

江西服装学院师生团队深入乡村,系统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价值,运用设计思维构建“设计赋能”模型,从品牌标识、IP形象、包装系统到文创衍生进行整体打造,助力地方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与市场竞争力提升。例如,为地方非遗文化馆设计的视觉形象与文创产品,巧妙融合绳编、采茶戏等元素,使古老非遗以符合当代审美的新形态重回公众视野,不仅激活了地方文化活力,也带动了文旅融合发展,生动诠释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的现实路径。

这一实践过程实现了育人、传承与发展的多元共赢。对学生而言,社会成为最真实的“实训课堂”,在解决具体而复杂的文化课题中,其综合设计能力、项目执行力与社会责任感同步提升;对地方而言,专业的设计介入为文化资源注入新活力,增强了文化自信与发展动能;对课程思政建设而言,实践打破了校园围墙,使文化传承教育从理论认知走向社会践行,成果可感、可见、可量化,切实增强了育人实效。

品牌塑造:以创新传播构建文化育人生态

在信息时代,文化传承必须借助创新的表达方式与传播媒介,才能有效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江西服装学院通过艺术设计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积极打造设计赋能文化传承的品牌,构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互动性强的文化育人生态。

在文化主题的数字媒介转译方面,江西服装学院运用动态海报、MG动画等数字手段,对红色文化、非遗故事进行现代表达。通过动态图形与声画结合,赋予静态历史以动态生命力,增强文化叙事的感染力与传播力。同时,开发H5交互产品与界面设计,使用户在场景探索与互动游戏中沉浸式了解文化内涵,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探索”的转变,有效拓展了文化学习的时空维度。

在非遗元素的创意融入方面,江西服装学院聚焦剪纸、绒花、傩面具等本土非遗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习技艺的同时,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密码与造物智慧。通过信息图表梳理历史脉络,通过文创产品推动非遗回归现代生活场景。这种“非遗+设计”的模式,使文化传承不再是静态保存,而成为充满活力的创造性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创造中建立与民族文化的深层情感联结,自觉成为文化传承的接力者。

机制保障:以协同创新夯实融合育人根基

成功的教学改革离不开坚实的机制保障。江西服装学院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构建稳定、高效的“专业+文化”融合保障体系,为课程思政的持续深化提供制度支撑。

江西服装学院依托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等平台优势,汇聚高水平专业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骨干,投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将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课题相结合,将前沿设计理念与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相融合,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江西服装学院将文化传承目标系统融入课程大纲、项目实践、毕业设计与学科竞赛等关键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中设立“文化传承”主题板块,在学科竞赛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中国好创意”“互联网+”红色筑梦之旅等赛事。以赛促学、以创促传,学生在国家级、省级赛事中屡获佳绩,既是对专业能力的认可,也是对“设计赋能文化传承”育人模式成效的直接检验,形成“文化引领—创意激发—成果产出—价值升华”的良性育人闭环。

实践表明,将“艺术设计赋能文化传承”作为课程思政的核心路径,能够有效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发展。江西服装学院所构建的“价值引领—实践赋能—品牌塑造—机制保障”四位一体模式,将文化传承贯穿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创新传播与制度建设全过程,为培养具有文化自觉、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的设计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

该模式的启示在于:课程思政必须立足专业特色,找准融合载体,文化传承正是艺术设计专业天然的思政资源;融合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在课程内容、实践平台、传播方式与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新时代育人工作应善用创新技术与媒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

面向未来,江西服装学院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探索建立跨校、跨地区的“设计赋能文化传承”联盟,推动资源与成果共享;加强对融合育人成效的长期跟踪与科学评估,构建更完善的评价体系;推动优秀成果走向国际,用设计的通用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智慧与力量。(江西服装学院付喜萍、毛冰霜)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