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丨用好红色资源 建设红色财经文化“三高地”

2025-11-13 15:35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省级“双高计划”建设,不断筑牢党建思政引领力、提升产教融合适应力、彰显人才培养贡献力、强化创新服务支撑力,在“金算盘”党建工作体系创新、红色财经文化育人、财经商贸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党建引领内部治理效能提升、数智绩效创新服务发展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套成熟定型、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涌现了一批具有辨识度和推广价值的实践成果,为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用好红色资源建设红色财经文化“三高地”

摘要:聚焦财经类院校在推进红色财经文化建设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割裂、红色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系统构建“研究传播—基因传承—资源开发”为一体的红色财经文化高地建设模式。通过实施“五个一工程”(一中心、一论坛、一读本、一课程、一展馆),深化红色财经学术研究、开发特色课程体系、打造数字化资源平台,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获省部级课题11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学生获省级以上红色主题竞赛奖项50余项;红色财经文化馆成为四川省首批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地,成果被新华网评为全国教育优秀案例,并在多所高校推广应用,为财经类院校红色文化育人提供了“川财范本”。

一、实施背景

传统财经类专业教育面临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红色财经资源未有效融入教学;红色文化育人载体单一,数字化转化不足;校际、校企协同机制缺位,资源整合效能低下等问题。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将红色财经文化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突破口,依托区域红色资源禀赋(如川陕革命根据地财税史料),于2019年出台《文化建设规划(2020—2025)》,启动“三高地”建设计划,旨在通过学术研究、课程重构、资源开发三维联动,破解财经人才政治素养与专业技能失衡问题,为财经类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提供实践路径。

二、主要做法

学院以系统性思维统筹推进红色财经文化建设,实施“五个一工程”(一中心、一论坛、一读本、一课程、一展馆),着力从学理研究、育人实践、资源开发利用等维度推进红色财经文化建设高地建设。

(一)构建理论支撑体系,打造研究传播高地系统研究夯实理论基础。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资源,整合校内外研究力量,成立全国财经高校首个“红色财经文化研究中心”,聚焦“红色财经文化基本属性、红色财经精神和红色财经文化育人路径”三个研究方向,建立“课题发布—联合攻关—成果转化”闭环机制。联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机构,每年发布专项课题(累计立项省级以上课题11项、校级课题15项),整合校内外研究力量,联合组织申报省级及以上红色财经文化研究课题,汇编红色财经文化论文集3部,提供高质量红色财经文化理论供给;编撰《信仰百年——红色财经人物故事选编》《中央苏区节俭经济运动史料选辑(1931—1934)》《红军长征在四川时期财政税收制度》等研究读本5本。打造学术交流品牌,每两年举办全国红色财经文化论坛,2022年、2024年两届论坛汇聚学者200余人,出版研究成果集3部,推动“红军长征在四川时期财政税收制度”等特色成果进入学术主流视野。

(二)创新课程育人模式,建设基因传承高地推行“课程+实践+场馆”三维融合育人。开发贯通课程《红色财经历史与文化概论》《红色金融概述》,编制《财税大数据应用专业课程思政案例集》,将“扁担银行”“中央苏区节俭运动”等案例嵌入会计、金融专业教学,将红色财经文化与思政课、课程思政育人相结合,形成红色基因人才培养课程全覆盖。 

image.png

红色财经文化课程教学

举办红色财经文化学术讲座,开展“红色财经故事我来讲”“学做红色财经人”等演讲;组织“红色财税月”等主题活动,编排《交子》等原创财经历史文化剧;成立红色财经宣讲队,开发邛崃“红军小道”等红色研学路线;参加“红财闪耀大巴山”等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构建“讲、演、研、赛”多元红色基因传承载体,全方位构建知识传授、体验浸润与创新竞赛等新体验。

秉承“红色财经,赓续前行”的理念,建成以红色财经历史与文化为主题、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的红色财经文化馆。与中国财税博物馆、交子金融博物馆等财经类专业性场馆共建“校馆育人联盟”,打造实景化教学场景。

image.png

四川省教育厅教师发展中心领导参观红色财经文化馆

(三)开发数字资源平台,建设资源利用高地

集成红色财经法规、信物、史迹、故事和人物等数字管理平台,建成包含红色财经文化文献、视频和音频等形态的红色财经数字资源库。以四川红色财经文化为亮点,运用VR互动等数字化手段,打造虚拟场景、三维模型、三维互动、剧情互动的沉浸式、互动式的“红色财经智慧云馆”资源利用新场域。定制开发《扁担银行》《努力餐》《红色财税》等虚拟仿真教学资源,以及《合作社》《党建与红色财经数字资源》等数字资源,实现红色财经资源的活化与利用。

三、成果成效

(一)教研教改成果丰硕

获得“红色财经虚拟仿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等省部级课题11项,“大思政视域下红色财经文化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市厅级课题6项,发布校级课题三批次,立项“红色财税历史及现实启示研究”等校级课题15项。编撰红色财经文化论文集3部,以及《信仰百年——红色财经人物故事选编》《中央苏区节俭经济运动史料选辑(1931—1934)》 《红军长征在四川时期财政税收制度》等研究读本5本。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余门,先后入选四川省第二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二)育人成效显著提升

建成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团队),省级示范团队2个,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8人,《聆听党史,践悟红色财经》在四川省教学能力大赛中获二等奖。自2021年以来,学生先后在“挑战杯”红色专项赛道、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红色故事宣讲大赛、红色微电影拍摄等比赛中,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项50余项,5支具有财经特色的宣讲队伍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

(三)影响示范辐射广泛

2023年12月,红色财经文化馆成为首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地,《红色引领一体五维——“531”财经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荣获新华网2024年全国教育优秀案例,《“忠诚担当兴税强国”为核心的校地育人共同体建设》《红色场馆育人》等获2025年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案例先后在第一、二届川渝红色文化教育论坛、全国第十二届职业学校“文化育人”论坛作主题交流发言。东北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广州商学院等先后到学校交流红色财经文化建设经验。2025年6月,广州商学院组织召开了红色财经文化建设研讨会,成立了红色财经文化研究院,并筹划红色财经文化场馆建设。

image.png

广州商学院红色财经文化建设研讨会暨红色财经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

案例先后被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中国教育网、四川教育在线、四川文明网等媒体广泛报道。开发的《红色财税》《努力餐》VR实训项目,在2024年全国高职高专思政课联盟年会上引发体验热潮,获搜狐教育等媒体深度报道。

四、经验总结

(一)坚持“两个结合”原则,传承育人根脉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和化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时代内涵。在红色财经文化馆建设中,六个展厅全景呈现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时期到新时代的财经实践,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财经智慧。

(二)建立“三方协同”生态,破解资源壁垒

突破红色文化建设封闭模式,建立校企、校馆、校际协同机制。与北京文华在线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智云鸿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开展合作,联合开发红色财经VR教学项目;与四川旅游学院四川红色文旅研究中心联合攻克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路径与成效等课题;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开展校馆合作,共筑红色文化建设新阵地。

(三)构建“五维一体”范式,贯通育人全链条

以“五个一工程”(中心、论坛、读本、课程、展馆)为载体,打通“学术研究—课程开发—数字转化—实践浸润—品牌输出”闭环。通过专项经费、制度与项目保障(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及“双高计划”),确保建设可持续性,为职教领域红色资源转化提供方法论支撑。(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