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形”与“铸魂”:唯物辩证法视域下高校廉洁教育的辩证统一
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是新时代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大学生能否筑牢廉洁向善的根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未来。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准确把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切入点和关键点,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应然路径,以增强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
然而,要真正增强廉洁教育的实效,必须超越简单化的知识灌输或零散的活动组织,需要寻求深层次的理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导。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为深刻理解和有效推进高校廉洁教育提供着根本遵循。它启示我们,廉洁教育本身是一个充满辩证关系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塑形”与“铸魂”构成了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理论基石:深刻把握“塑形”与“铸魂”的唯物辩证法意蕴
开展高校廉洁教育,首在夯实理论根基,明其学理所在。唯有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高度,深刻把握“塑形”与“铸魂”的内在本质与辩证关联,方能确保实践探索方向正、路子对、实效强。
(一)规物之形以铸心之魂:论“塑形”的物质性基础作用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塑形”正是这一原理在廉洁教育中的具体展开。它指向构建课程、制度、环境等客观载体,为廉洁价值观的培育提供物质性依托。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明晰的行为规范与清朗的校园环境这些“有形之规”,廉洁教育便易悬浮于观念层面。正是通过这些具象化的物质形态,抽象的廉洁理念方能获得传播渠道与实践场域,从而为“铸魂”奠定不可或缺的现实基础。
(二)固心之魂以正物之行:论“铸魂”的能动性反作用
辩证法在确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同时,高度重视意识的能动反作用。“铸魂”的核心在于实现价值内化,将廉洁从外部规范升华为个体的内在信念与精神追求。这一过程聚焦于主体性的激发,通过理论说服、文化浸润、信念塑造,使廉洁意识成为指导行为的强大内在动力。坚实的“廉洁之魂”一旦铸就,便能能动地引导学生自觉遵从并维护外在规制,并推动其创新发展,实现从思想自觉到行动自觉的能动的飞跃。
(三)形魂兼修与知行合一:论“塑形”与“铸魂”的辩证统一关系
“塑形”与“铸魂”并非彼此孤立、非此即彼的两个过程,而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体,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首先,二者具有对立性,侧重点不同。“塑形”重在外在规制,具有客观性、强制性,“铸魂”重在内心教化,具有主观性、引导性。这种差异与张力构成了廉洁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二者更具统一性,相辅相成。“塑形”是“铸魂”的载体和途径,为价值传导提供依托。“铸魂”是“塑形”的目的和升华,一切外在的“形”之设计,其最终价值在于促成内在的“魂”之塑造。“魂以形立,形随魂显”在持续互动持续互动与辩证运动中,实现“形魂兼修”。这一过程外化于行,即达到“知行合一”,将通过“塑形”获得的廉洁认知与通过“铸魂”确立的廉洁信念,最终转化为自觉的廉洁行为。
二、实践要义:当前高校廉洁教育“塑形”与“铸魂”的失衡与调适
准确把握“塑形”与“铸魂”的辩证关系,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破解难题。当前,高校廉洁教育仍一定程度存在二者相互脱节、效能不彰的现实困境,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遵循,予以深刻审视与系统调适。
(一)审视现实:“有形无神”与“神形割裂”的实践偏颇
部分高校的廉洁教育陷于“塑形”与“铸魂”的割裂状态。一是“有形无神”即制度规章、课程活动等“形”已具,但内容空泛、方式生硬,未能有效触及灵魂,使教育流于表面形式。二是“有神无形”,虽强调价值引领,却缺乏支撑理想信念转化为行为习惯的常态化、机制化载体,导致“魂”无所依,教育成效难以巩固。这两种偏颇,根源在于未能将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实践,破坏了廉洁教育的整体性、协同性。
(二)内外兼修:构建“规制塑形”与“文化铸魂”的协同机制
调适之道,首在坚持系统观念,实现“规制塑形”与“文化铸魂”的有机协同。于“塑形”,须增强制度供给的科学性与执行力,使课堂讲授、管理服务、网络空间等一切“有形”载体,都成为廉洁价值的真实体现。于“铸魂”,则要深化文化浸润,将廉洁理念融入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以文化人、成风育人。唯有使刚性约束与柔性教化同频共振,方能使廉洁教育既具规范力度,更涵文化厚度。
(三)知行合一:推动“理论灌输”向“价值认同”的辩证转化
廉洁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知行合一”。必须着力打通从知识接受到信念确立、再到自觉行动的关键环节。要变革简单灌输模式,强化实践导向,通过案例教学、情景体验、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行”中悟。促使学生将对廉洁规范的认知(知),经由深切的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升华为坚定的价值认同(信),并最终固化为稳定的行为模式(行),完成从外在约束到内在自觉的辩证飞跃。
三、路径创新:深化高校廉洁教育“形魂兼备”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进路
推动高校廉洁教育内涵式发展,关键在于将“塑形”与“铸魂”的辩证统一关系创造性运用于实践创新,探索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时代进路,实现育人效应的最大化。
(一)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须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将廉洁教育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系统谋划。打破以往仅依赖纪检监察部门或特定课程的零散化状态,推动廉洁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各环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要压实主体责任,激发党政干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管理服务人员等所有育人主体的主动性,形成多方联动、同向发力的“大廉洁教育”工作体系,确保“塑形”有广度、“铸魂”有深度。
(二)聚焦主体特性,实现精准滴灌与启发内生的有机结合
须遵循矛盾特殊性原理,深刻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成长规律。改变单向灌输的旧有模式,转向对话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育方法。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赋能,以青年喜闻乐见的话语和形式增强吸引力。核心在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条件引导其进行自我思考、价值辨析与道德选择,将外部教育引导转化为内在成长需求,点燃其自我教育、主动“铸魂”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廉”到“我要廉”的深刻转变。
(三)秉持发展眼光,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的保障体系
廉洁教育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依据永恒发展的原理,建立可持续的运行机制。要完善科学的评价激励体系,将软指标变为硬约束,激发各方持续投入的积极性。加强资源保障与条件建设,确保教育开展有稳定支撑。最重要的是建立动态监测与反馈优化机制,定期评估教育成效,及时研判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教育内容与方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确保大学生廉洁教育在守正创新中永葆生机活力,持续夯实立德树人根基。(内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曹杏艳、谭安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