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丨四链融合、数智赋能:构建数智财经专业群 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省级“双高计划”建设,不断筑牢党建思政引领力、提升产教融合适应力、彰显人才培养贡献力、强化创新服务支撑力,在“金算盘”党建工作体系创新、红色财经文化育人、财经商贸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党建引领内部治理效能提升、数智绩效创新服务发展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套成熟定型、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涌现了一批具有辨识度和推广价值的实践成果,为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四链融合、数智赋能 构建数智财经专业群 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摘要:本案例围绕服务国家数字经济战略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为逻辑主线,系统构建数智财经专业群建设体系。通过实施“一主干两协同”专业群布局策略,创新“四维协同”保障机制,推动专业结构动态优化、课程体系模块化重构、教学资源数智化升级。建设期内新增6个新兴专业、完成29门课程数字化改造、开发15部校企合作教材,建成“底层互通、中层互联、高层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五金并举”教学资源矩阵。专业群获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教学成果奖3项,学生满意度97.3%,用人单位满意度100%,服务区域财税转型项目获财政部通报表扬,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四链融合·数智赋能”建设模式,为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专业群转型提供实践样本。
一、实施背景
国家《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相关专业,四川省实施方案也强调支持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作为四川省唯一财经类“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学校虽在财税大数据、金融科技等专业方面具有传统优势,但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专业服务面向与现代服务业匹配度高,但与成渝地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对接不足;二是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财经专业的深度不够,课程资源与教学标准滞后于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三是跨专业协同机制不健全,难以支撑“新文科+新工科”融合培养。为此,学校以省级双高建设为契机,启动专业群系统性重构,旨在打造服务西部区域发展的数智财经人才培养高地,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同步发展。
二、主要做法
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为核心,布局“一主干、一支撑、两协同”专业群,构建“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与多维评价机制。通过政行企校协同治理、教材动态更新与质量监控反馈,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高质量适配与可持续发展。

“四链融合动态发展”专业群建设机制
(一)构建“四链融合、动态发展”专业群建设机制
围绕数字经济与区域产业转型需求,学校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为核心,实施“一主干、一支撑、两协同”专业群动态布局策略。以“大数据与会计”为主干、“信息技术”为支撑、“电子商务”与“金融科技”为协同,构建聚焦财经、数智赋能的专业群生态。依托省级教育评价机构建设专业群数智化运行管理平台,每年开展专业快速响应产业能力评估与满意度调查,形成专业波士顿矩阵,将评估结果作为专业增减、招生计划调整和资源投入的依据,确保专业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二)重构“平台+模块+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
依据“产业链—职业群—岗位能力—人才链—教育链”逻辑,构建“底层互通、中层互联、高层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立通识教育与专业通用能力两大公共平台,强化基础素养与通用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拓展能力平台按岗位方向分流培养,突出核心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化、阶梯式、开放型”设计,融合虚拟仿真与实战训练,实现“以虚助实、虚实结合”。通过政行企校协同开发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项目化课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
(三)打造“数智赋能、标准引领”教学资源与评价体系
依托省级“智慧财经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在线教学平台,系统整合行业企业真实数据与案例,将智能财税、数字营销等“1+X”证书标准及行业新规范融入课程内容,动态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及配套数字化资源。全面推行“一课一认证”制度,推动课程向“项目化、信息化、思政化”转型,广泛应用虚拟仿真、大数据等技术开展项目式教学,打造沉浸式智慧课堂。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三纵三横”多元评价模型,利用教学云平台全过程采集学习数据,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通过数据看板实现学业质量精准诊断,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机制。
(四)建立“项目驱动、平台共享”协同发展机制
针对跨专业协同难题,学校打破院系壁垒,构建“项目驱动、平台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以“数字供应链”“乡村电商”等真实项目为载体,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由商贸、会计、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联合授课,实施跨专业综合实训,培养学生协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共建“智慧财经产教融合平台”,将金融数据、电商流程、财税软件等资源模块化,为各专业提供交叉实践场景。建立跨专业成果认定与利益分配机制,将协同育人成效纳入绩效考核,激发教师参与跨专业教学的内生动力,有力支撑“新文科+新工科”融合创新。
三、成果成效
(一)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形成梯度发展格局
围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为龙头,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工商企业管理为特色,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1+3+1”专业集群体系。新增6个专业,成功申报1个目录外专业,实现跨信息技术与旅游大类拓展。获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校级2个、培育1个。在教材与课程建设方面成果显著,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4本,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参与10项国家级标准研制,形成辐射广泛的资源建设与专业发展示范效应。
(二)育人模式创新突破,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构建“四层叠加、三段衔接”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推行“岗课赛证”融通体系。专业群引岗入课,重构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竞赛、证书的课程体系;推行课堂革命,改革教学组织与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德技综合素养。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0%,用人单位满意度100%,其中“很满意”占比35%,续聘意愿达100%。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17项、省级87项,“挑战杯”省级奖14项,“互联网+”省级奖2项,承办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0项,育人成效显著。
(三)教学成果丰硕,数字化能力培养体系完善
创设“初—中—高”阶学生数字化能力提升模型,精准识别四大数字化工作场景,确立12项数字化能力进阶目标,构建“四位一体”数字化能力课程体系。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引入“1+X”证书20个,考证平均通过率92.11%。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比赛获国家级奖3项、省级23项,形成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四)标准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主持或参与10项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参与四川省“文化知识+职业技能”测试标准制定,推动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组织全省80余所中职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助力职教高考改革。牵头组建的四川财经职业教育联盟被评为全国示范联盟培育单位,入选教育部、四川省产教融合典型案例集,经验被新华网等国家级媒体报道,在全国200余所职业院校中推广交流,社会影响广泛。
四、经验总结
(一)创新“四链融合、动态适配”机制,破解专业与产业脱节难题
以产业链为牵引、创新链为驱动、人才链为目标、教育链为支撑,建立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动态对接机制。通过开发“专业群—产业映射模型”,每学期开展契合度评估,实现专业结构动态优化。近三年新增6个新兴专业、撤销1个传统专业,数字化课程占比从28%提升至42%,形成“需求牵引、动态调整、持续优化”的专业建设新路径。
(二)构建“模块化课程+虚实结合”教学体系,推动数字化教学转型
创新“平台+模块+方向”课程架构,建成通识教育、专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与拓展能力四大课程平台。开发虚拟仿真项目18个、活页式教材15部,实现“1+X”证书与专业课程全覆盖对接。通过“智慧云课堂”实施多元评价,教学质量优良率达95%,形成“资源共建、教学共融、评价共促”的数字化教学新生态。
(三)形成“标准引领+产教共生”治理模式,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组建政行企校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出台12项管理制度,建成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参与研制国家级教学标准10项,发布行业蓝皮书2部,“235+”生均拨款模式全省推广。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教材、共建产业学院,实现教学资源与产业技术同步更新,形成“标准输出、资源共生、治理协同”的产教融合新范式,赋能区域财经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