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丨研训育创、四维并举赋能财政高质量发展——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服务财政治理现代化
近年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深入推进省级“双高计划”建设,不断筑牢党建思政引领力、提升产教融合适应力、彰显人才培养贡献力、强化创新服务支撑力,在“金算盘”党建工作体系创新、红色财经文化育人、财经商贸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党建引领内部治理效能提升、数智绩效创新服务发展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套成熟定型、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涌现了一批具有辨识度和推广价值的实践成果,为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研训育创、四维并举赋能财政高质量发展——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服务财政治理现代化
摘要:本案例聚焦数字经济时代地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治理现代化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托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创新实施“研训育创四维并举”赋能模式,通过深耕财政政策研制、构建“培训+服务”双轮驱动服务模式、建立“教育链—人才链—服务链”三链融合育人模式、推进数字化转型服务四大核心举措,系统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领域业务精细化管理、人才能力滞后等痛点。通过建立“政策研究—实践应用—人才输出”闭环生态,承担政策课题19项,完成财政资金绩效评价222亿元,提供内控优化、财务咨询等专项服务50余项,举办160期超4.86万人次的预算绩效、业财融合等培训;联合高校订单培养104名科研财务助理,显著提升了地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人员专业素养和财政治理效能,为职业教育服务财政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川财方案”。
一、实施背景
在“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下,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肩负着支撑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亟需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当前财政领域存在两大突出矛盾:一是数字经济税收征管、政府债务精细化管理等新兴业务对人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现有人员知识结构难以适应;二是传统培训模式存在内容针对性不强、方法创新性不足、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难以有效提升财政人员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制约了财政治理效能提升和服务区域重大战略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立足区域财政发展实际,充分发挥专业群资源优势,创新性提出并实践“研训育创四维并举”服务模式,旨在通过研究、培训、育人、创新四个维度的协同发力,精准对接财政业务升级需求,系统性提升财政干部和后备人才的专业能力与数字素养,赋能财政管理精细化、服务高效化、决策科学化,最终服务财政高质量发展目标,为区域乃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坚实支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示范意义。
二、主要做法
(一)深耕财政政策研制,夯实智力支持根基
团队深度嵌入区域财政治理体系,将政策研究作为服务先导,聚焦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优化与预算绩效管理深化等关键领域,通过系统性开展生均拨款政策研究、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优化、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等,为省级财政管理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同时,强化绩效管理研究与实践协同,成立预算绩效管理研究中心,整合政、产、学、研资源,开展政策研究、绩效评价咨询、产教融合、学生研学实践等,建立政产学研常态化协同机制,将研究成果即时应用于实践,形成“平台搭建—课题研究—政府服务”三位一体的智力支持体系。
(二)聚焦培服双轮驱动,破解能力提升瓶颈
针对财政干部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能力提升与治理优化的双重需求,构建“培训赋能+专业服务”双轮驱动服务模式。在培训方面,紧密围绕“预算绩效一体化”“财务数字化转型”“业财融合”等改革热点与实务痛点,设计并举办专题论坛与系列培训课程,助力财政人才知识结构更新和实务操作能力提升。在专业服务方面,以财政部规范为基准,深度参与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核与流程优化项目,提供精准的风险防控建议;依托专业群优势,为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提供包括内控建设、财务管理咨询、数字化转型规划在内的专项服务,切实解决财政管理难题,提升治理效能。
(三)匠心教育三链融合,精准输送适配人才
聚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治理精细化与科研管理专业化对人才能力的迫切要求,构建“教育链—人才链—服务链”三链融合育人模式。教育链构建:依托继续教育学院,精准分析财务转型痛点,开发教育部经费监管中心认可的预算和绩效管理课程,以及《政府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大数据财务分析》等系列财务管理类在线开放课程(累计开发教育部课程14门,在线课程11门),内容涵盖政策深度解读、实务操作精讲、内控风险防范等专项领域,有效破解在职人员工学矛盾与知识更新难题。人才链对接:锚定“科研财务助理”等新兴岗位,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连续6年累计为合作高校培养输送具备专业财务知识和科研项目管理能力的优秀科研财务助理104名。服务链延伸:通过人才培养反哺行政事业单位转型升级需求,形成闭环。
(四)紧抓数字化转型,引领智慧财政创新
面对财政管理精细化与效能提升的迫切需求,团队以专业群数字化转型为核心抓手,构建“技术研发—场景应用—生态共建”三位一体服务体系。依托绩效管理研究中心和校内产学研基地,组建“数字财务项目研发与人才孵化基地”,打通技术转化通路。借助真实财务场景,开发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高频、高重复性业务,成功研发“开票机器人”“对账数字员工”等智能工具,显著提升工作效率。联合政企行校组建预算绩效管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同推动智慧财务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三、成果成效
(一)政策研究与智力支撑成果丰硕
深耕财政政策研制与构建协同研究平台,形成了多层次、高价值的智力成果体系。累计承担省部级(B级以上)政策调研与研究课题5项,市厅级(C级)课题14项,为财政政策优化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牵头成立的预算绩效管理研究中心于2023年被正式批准为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奠定了其在区域财政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该中心承接的政府委托预算绩效评价项目,累计涉及财政资金规模高达222亿元,其专业评价结论为财政资金科学配置与高效使用提供了关键决策支撑。
(二)培训与服务双轮驱动成效显著
累计举办全国性专题研讨会5场,聚焦前沿热点,引领行业讨论;面向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骨干与管理层举办预算绩效管理、财务数字化转型、业财融合等实务培训160期,参训人次达4.86万,显著提升了财政干部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在专业服务领域,高质量完成内控审核、绩效评价、财务咨询、数字化转型规划等专项服务项目50余项,提出具有实操价值的风险防控建议百余条,创造社会服务收入1162万元,切实解决了客户单位的管理痛点,提升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单位治理水平。
(三)三链融合育人输出高质量人才
精准对接实务痛点开发的14门教育部经费监管中心课程和11门财务管理类在线开放课程,在线学习超千人次,满意度高达98%,成为区域在职财政人员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连续6年为电子科技大学等4所合作高校定向培养输送了104名高素质科研财务助理,有效支撑了高校科研经费的规范管理与高效运行,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为区域科研财务岗位提供了稳定的人才供给。
(四)数字化转型引领智慧财政新生态
预算绩效管理研究中心研发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应用于省级113个部门的绩效目标审核流程,实现了线上全流程操作与智能化质控,大幅提升了审核效率与质量管控水平。“数字财务项目研发与人才孵化基地”孵化的“开票机器人”“对账数字员工”等2项软件著作权成果,在真实财务场景中成功应用,显著提升了相关业务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是数字技术在财政领域落地的成功典范。通过组建预算绩效管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初步构建了多方协同推进智慧财政建设的生态体系。团队提出的政策意见多次被省级部门采纳并获好评,成果成效得到上级领导高度重视,案例成果被中国教育报、四川教育在线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四、经验总结
(一)构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
通过成立预算绩效管理研究中心、“数字财务项目研发与人才孵化基地”等实体化平台,有效整合了政府部门的政策需求与项目资源、高校的科研与人才资源、企业的技术与实践资源,构建“政策研究—实践应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了“课题共研、项目共建、人才共育”深度协同模式,确保了智力供给的精准性、实践应用的即时性和人才培养的适配性,为区域财政治理提供了可持续、高质量的智力引擎。
(二)创新“培训+服务”双轮驱动服务体系
将政策理论解读、前沿知识传授、实务操作技能培训与解决实际治理难题的专业咨询、流程优化、技术方案落地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高水平培训快速更新财政干部知识体系,提升其理论素养和认知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深度专业服务,将理论、技能直接应用于解决内控建设、绩效评价、数字化转型等具体问题,形成“以训促服、以服验训”的良性循环,有效破解了传统培训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三)建立“技术、场景、生态”三位一体数字化转型路径
以解决财政管理效能瓶颈和业务痛点为牵引(场景应用),依托专业群技术力量和产学研平台(技术研发),开发如预算绩效管理系统、“开票机器人”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字化产品;通过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生态共建),汇聚政企行校多方力量,共同推广数字化解决方案,培育智慧财政应用生态。该路径确保了技术研发的实用性、场景应用的示范性和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为财政领域系统性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