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主体性立根铸魂的内在逻辑
摘要:“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探讨中华文化主体性何以能历久弥新、立根铸魂,是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本文阐释了中华文化在农耕文明中塑造文化根基、融汇四方中固守文化本真、守正创新中激发文化创造,旨在为探索中华文化主体性立根铸魂的内在逻辑提供理论参考。
一、农耕文明中塑造文化根基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实践者的主体特征,体现为人在文化实践中所展现的自主性、自觉性和主动创造性。中华文化正是在特定的时空场域中,经由自然、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交融共生而逐渐形成。正如“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所揭示,农耕文明是以土地为内核、以农业生产为底色的文明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人与土地形成持久稳定的依附性关联,构筑起中华民族本土特质与原创精神的文化框架,形塑了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感,奠定了华夏先民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的自然经济形态,熔铸出一种聚焦现实、崇尚道德、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顺应四时节律形成的和谐观念、把握土地使用规律培育的务实精神、为保障人身安全而凝聚的人情味等都是其重要体现。人们在长期的农耕经济活动中也构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他们把“家庭”这一核心中枢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存在方式,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序列维系社会秩序,巩固社会共同体意识。不仅如此,农耕经济的稳定还滋养着崇尚秩序、重积淀的内敛型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被投射到物质实践中。比如,风景园林诠释的天人哲学、四合院承载的“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伦理道德、追求气韵生动的艺术字画等,这些蕴含独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化形式,展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得文化主体性在精神与物质交汇中生活化、具象化,成为坚不可摧的结构性根基。
二、融汇四方中固守文化本真
历史长河昭示,文化生命力在交流互鉴中奔腾不息。人类文明进步史之所以能多姿多彩、气势恢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同民族、宗教、文明的包容共存、汇聚交融。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确立,恰似一部在开放包容中自我淬炼的史诗,公元前2世纪“古丝绸之路”敲响西域之门、东汉时期“白马驮经”开启佛教东输、唐朝封藏的“罗马琉璃”与“秘色瓷”辉映形成“汉唐气象”、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激荡思想星火——一次又一次文明的相遇相知,都是中华文化主体性在熔炉中的重新锻造。交往使“每一个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但中华文化作为精神基因、价值体系与生活方式的聚合体,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的激荡大潮中呈现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特点,在吸纳异质文化时,以自然化改造的智慧将外来文化融入自身肌理,当与异域文明融契时,在坚守本根中激发创造本真活力,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升华。中国更是始终秉持“洋为中用”的辩证法,吸纳与萃取外来文化所长,从多元对话中扩大交流的同时,又固守自身主体地位,让中华文化主体性如青铜器般历经淬火,非但未损本色,反而更加熠熠生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文明交错处凸显独特魅力、书写中国标识。
三、守正创新中激发文化创造
“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华文明是吐故纳新、日新月异的文明,是上善若水与碧波涌动的交织。中华民族秉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信念,不断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创造与跃升。正因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特质,锻造了中华民族守正但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的进取品格,使中华文明在时代变迁中持续焕发生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依然坚守文化根脉,汲取外来先进思想,探寻现代化道路,以创新之姿寻求文明新生,实现了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进入新时代,守正创新更成为激发文化创造力的关键路径之一。“两个结合”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拓宽了文化创新的疆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使“两个结合”孕育出的文化生命体更具向心力、引领力,中华文化主体性才能愈加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才能愈发稳固。
结语
中华文化主体性立根铸魂的内在逻辑关乎民族存续之本与复兴之基。探析其“何以可能”是对中华文明绵亘悠久的最佳诠释,亦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自立,构筑中国话语体系的灵魂所在,只有坚定中华文化主体性根基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守护好精神家园,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不断开创新局面,以源源不断的强大价值资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增添新动力。
作者:卓兴鹏;罗春秋
关键词:中华文化主体性;立根铸魂;内在逻辑
所在单位: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