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丨沉浸式、任务驱动《新媒体运营》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深入推进省级“双高计划”建设,不断筑牢党建思政引领力、提升产教融合适应力、彰显人才培养贡献力、强化创新服务支撑力,在“金算盘”党建工作体系创新、红色财经文化育人、财经商贸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党建引领内部治理效能提升、数智绩效创新服务发展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套成熟定型、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涌现了一批具有辨识度和推广价值的实践成果,为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沉浸式、任务驱动《新媒体运营》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本案例聚焦数字经济背景下成都地方传统餐饮行业数字化转型对新媒体营销人才的迫切需求,对电子商务专业《新媒体运营》核心课程,实施“校企协同、项目驱动、角色扮演、多元评价”沉浸式任务驱动教学改革。通过深度对接企业需求构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创新“调研—创作—分析—路演”四阶递进实训模式,创设岗位角色扮演与积分激励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实践教学内容空洞、脱离市场实际、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近五年来,学生获省级技能大赛奖项6项,孵化覆盖12个垂直领域的实践账号213个,累计创作作品近万件,单篇最高流量达300万;教师团队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2项,开发活页式教材1部;服务企业落地商业项目7次,课堂产生商务化流量超2000万,学生直接创收2万余元。该模式为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推广的“川财经验”。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改革新媒体运营
一、实施背景
传统《新媒体运营》课程面临教材内容滞后于行业快速迭代、缺乏真实项目支撑导致实训虚化、学生实操能力与岗位要求差距显著,难以满足区域餐饮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等突出问题。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立足服务地方经济,依托电子商务专业优势,针对成都餐饮行业在新媒体推广中存在的“品牌年轻化不足”“数字化转型滞后”“产品服务同质化”等痛点,以《新媒体运营》课程为突破口,探索沉浸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旨在通过真实项目历练,切实提升学生数字营销核心技能与职业素养,同时赋能地方产业升级,对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二、主要做法
(一)需求导向,重构“岗课对接”课程内容体系
一是,深化校企协同,精准对接产业痛点。课程团队深入走访成都本地餐饮企业10余家,通过深度访谈与实地调研,精准识别企业在新媒体运营中品牌传播、产品售卖、风险公关等三大核心需求及面临的品牌调性陈旧、数字化转型迟缓、产品服务同质化主要困境。二是,基于需求解构,重构教学目标与内容。依据企业真实需求与岗位能力要求,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运用新媒体工具为餐饮企业制定并落地数字化营销解决方案的能力”。将课程内容体系重构为紧密承接企业需求的“调研诊断—内容创作—数据分析—方案路演”四大核心模块,并配套开发活页式任务工单,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操作无缝衔接。
不同教学板块重点内容
(二)任务驱动,构建“四阶递进”沉浸式实训场景
一是,创设仿真情境,实施角色化团队运作。理论教学后,模拟企业新媒体运营团队组建流程:学生根据兴趣与职业规划选择,按照leader1人,文案策划1人,拍摄1人,剪辑2人,设计1人,平台运营1人组建团队,提交角色分析报告并完成“双选”组队。
团队角色分配
二是,设计进阶任务,贯穿“调研—创作—分析—路演”全流程。以真实餐饮企业项目为载体,设置四阶递进任务“关卡”。调研诊断完成企业现状分析、对标账号研究、访谈提纲与诊断报告;内容创作制定周度计划(40篇内容),完成策划案(图文、短视频和直播)及作品制作40个。数据分析贯穿创作前后,进行案例创意拆解与作品发布后关键指标(点击率、播放量、停留率等)分析优化。方案路演是期末对本小组的运营数据、团队运作情况等进行总结,通过PPT的形式进行陈述,所有的教学环节,企业也参与其中,由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打分。期末总结团队运营数据与成果,面向校企双导师进行方案陈述与答辩。运营实践过程中允许1次组内调岗/跨组换岗(需书面申请并经双方Leader同意),提升适应性。
四阶递进任务“关卡”
(三)多元激励,创新“赛创积分”综合评价机制
一是,构建三维度评价指标,贯穿能力进阶。建立“基础岗位技能、能力进阶拓展、思政高阶融合”三维评价体系,下设策划执行力、数据分析力、团队协作、创新思维、职业操守等9项具体指标,并赋予差异化权重,突出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二是,实施“积分银行”动态激励,创新积分制管理。全程参与并完成四阶段任务获得基础学分(合格);设立“赛创学分”,参加省级融媒体策划与制作、短视频创作与运营等技能大赛获奖、孵化优质账号、参与商业项目创收等可累积积分,兑换课程加分或抵扣学分;建立分层认定机制:合格(基础学分)、优秀(省级奖项/优质项目,约20%)、拔尖(入选企业长期合作项目,约10%),形成清晰成长路径。
“三维”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三、成果成效
(一)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近五年,学生获省级融媒体策划与制作、短视频创作运营等技能大赛获奖项5项,参赛学生人数占比超过50%。孵化学生运营账号213个,覆盖包括美妆、游戏、影视等12个垂直领域,社交媒体作品数量接近1万个,单篇作品最高流量300万(影视剪辑领域)。31人获1+x新媒体技术职业技能证书,毕业生中成功创业者1人。
(二)师资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新媒体运营》课程教师团队获教学能力比赛国家奖项3项,省级奖项2项;获1+X新媒体技术证书优秀指导老师1人,人工智能训练师(高级)1人,参与厅级课题研究3项,主持校级课题2项,发表相关论文4篇。开发活页式教材1部,建立校级运营实训基地建设2个。成功将餐饮行业课改经验复制到汽车、零食等领域,与彭州军屯锅盔、杉杉奥特莱斯、一汽大众等品牌联合举办比赛5次,共建汽车直播营销微专业,完成“一汽新媒体订单班”培训2期。
(三)社会服务与产业贡献突出
承接并完成餐饮企业新媒体营销商业项目7项,课堂实践累计为企业产生商务化流量2000万+,学生在实践项目中获得直接经济收益2万余元。教师《新媒体运营》校外社会服务4次,形成运营领域个人IP矩阵1个,全网粉丝近3万,长期服务1家AI家科技企业和两个三甲医院医生IP。打造“我在财院学运营”“三只耳校企合作”两个话题,在抖音、小红书和快手等平台的固定话题沉淀流量超过70万次播放,显著提升企业品牌曝光度;如,2024年汽车新媒体赛中为奔驰品牌打造播放量超10万短视频2个。
四、经验总结
(一)创建“任务驱动”沉浸式教学模式
本案例成功构建了以真实产业需求为起点、以企业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岗位角色沉浸为特色、以多元动态评价为保障的沉浸式教学模式。校企协同明确需求,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产业痛点紧密对接;四阶递进任务“关卡”设计(调研→创作→分析→路演),模拟企业新媒体运营全流程,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角色扮演与团队运作机制,营造企业真实工作情境,强化职业角色认知与协作能力;“赛创积分”多元评价体系,贯穿岗课赛证,激发内生动力,记录成长轨迹。
(二)创设“项目载体、游戏化激励”教学方法
紧密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如成都餐饮),遴选有迫切新媒体转型需求的企业项目作为课程载体,确保教学场景真实、问题真实、价值真实。巧妙融入角色选择、团队组建(互选)、任务关卡(四阶)、积分奖励、层级认定等游戏化机制,契合00后学习者特点,极大提升学习主动性与课堂参与度。(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