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河南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紧抓教育数字化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体育院校专业特色,推动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技术赋能、体教融合、知行合一”的思政育人新体系,切实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乘“数”而上,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新样态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学院积极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利用学习通教学综合平台,推动构建“思政课”智慧教学新模式。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通过平台进行期初、期中和期终的学情调研,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学情,全程跟踪学生学情、兴趣和状态等情况,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建议,为学生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在线上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在不同专业、年级之间的共享利用;整合思政课课件、讲义配图、课程解析、拓展视频、经典文献等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教法,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运用VR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场景。学院积极把握数字时代教育变革趋势,积极响应《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的“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要求,建设有VR实训中心,实践教学资源涵盖全景视频、vr思政、精神谱系、红色全景、科技强国等不同模块。
利用AIGC技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坚持以《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时代感和吸引力”要求为契机,结合体育院校专业特色,创新运用AIGC技术开展AIGC技术与理论学习的融合教学实践,设置AIGC技术应用环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利用AIGC图像生成技术,将理论内涵转化为生动视觉作品,实现了理论认知与创新实践的统一;设置“利用AI工具梳理体育历史”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AI工具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育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体育思想,制作知识图谱和展示视频,使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学生专业实际,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突出特色,推动体育与思政深度融合
学院充分发挥体育院校优势,着力构建“体育+思政+数字技术”的特色育人体系。组建由思政课教师、体育专业教师构成的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中华体育精神概论课程和体育精神案例等特色教学资源。将中华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传承等元素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开发“豫见中华文明体会城市文脉”“学思践悟问道山河”等实践教学案例,推动价值塑造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运用AI工具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育事业发展历程,挖掘“战斗篮球队”等红色体育资源,让学生在专业语境中深化理论认知。
强化赋能,构建数字素养培育新体系
学院高度重视师生数字素养提升,着力构建覆盖教学全主体的能力发展体系。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通过专题培训、实战演练等方式,帮助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提升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面向学生开展数字素养培育,将技术伦理、信息安全等内容融入教学实践,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技术应用边界。创新建立“教师引领、学生参与、技术支撑、协同推进”的培养机制,通过AIGC创新案例课堂分析、教学创新案例评选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深化协同,拓展思政育人新场域
学院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拓展思政育人新空间。推进校内协同,与体育专业院系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开发系列特色教学资源,开展跨专业科研合作。加强校际合作,参与河南省高校的“结对提升共建”,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深化校企合作,与科技企业联合,推动建设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拓展实践场域,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赛事服务、社区健身指导等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中深化理论认知,实现知行合一。
以“数”赋能,实现“三个显著提升”
通过系统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改革,学院实现育人成效的“三个显著提升”。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到课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课堂互动频率大幅提高,教学满意度达98%。教师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一支教学能力突出、善于教学创新的师资队伍,在省级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育人成效显著提升,学生理论认同度大幅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体育强国·思政先行”的育人特色日益彰显。
河南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创新,不断完善“技术赋能、特色发展、协同育人”的工作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张洋,河南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本文系河南体育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创新研究》(编号JG2421)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