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面向转型与赋能:地方应用型高校智慧课程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5-11-03 17:00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肩负着为区域产业培育急需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依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末,在我国1308所本科高校里,应用型本科高校占比超过64%,为全国85%以上的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支撑。众所周知,高校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在当前数智化时代的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智慧课程建设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现实需求:转型的必然与内在驱动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正遭遇由数智化浪潮引发的一系列严峻挑战。这些挑战成为了其推进智慧课程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一)教学资源与生源基础的现实约束

相较于研究型大学,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经费投入、实验设施等方面客观上存在差距。与此同时,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推进,生源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学生在学习基础、认知特性以及兴趣取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传统的“统一化”“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契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致使“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较为普遍。依据《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报告》,超 65%的地方高校教师认为,教学资源单一以及难以实施因材施教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教学难题。智慧课程借助整合线上优质资源与智能化教学工具,能够突破物理空间与资源的约束,为达成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脱节

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特质在于能够迅速适应产业升级与技术迭代。然而,诸多地方高校存在课程内容更新速率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问题,教学方法仍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对于新技术、新工艺的认知与实践操作能力较为薄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于《关于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普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契合”。智慧课程可借助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将企业实际项目、前沿技术案例引入课堂,通过项目式学习(PBL)使学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有效缩小学习与应用之间的差距。

(三)教师教学改革动能与数智能力的双重不足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要素,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地方高校教师通常承受着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这使得他们在投身教学改革时精力受限。此外,诸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为有限,呈现出“不愿用、不会用、用不好”的状况,即教师群体自身的数字素养存在显著的“分层现象”。一项针对多所地方高校的调查研究表明,近40%的教师仅能熟练运用基础的PPT制作及线上播放功能,而对于数据驱动教学、AI辅助设计等高阶应用的掌握水平不足。这种情况导致大量智慧教学建设工作仅停留在表面形式,未能引发教学理念与模式的核心变革。因此,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并激发其教学改革动力,成为智慧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克服的关键挑战。

二、 智慧课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作用:从知识传授到能力赋能

智慧课程并非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评价进行系统性重构的进程,其对应用型人才的赋能效应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重构教学内容与方法,实现“虚实融合”

智慧课程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对PPT、文字、视频、语音、习题等教学资源予以整合,构建了“线上+线下”“虚拟+实体”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环境。在教学方式层面,智慧课程推崇以学生为核心的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PBL)以及翻转课堂。学生于课前借助线上平台自主研习基础知识,课堂时间则用于开展小组协作、方案设计、问题解决以及成果展示等活动,教师角色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教练”,进而从根本上变革课堂生态,将知识传授的空间转变为能力生成的场所。与此同时,智慧课程还突破了传统实践教学对时间、空间和设备的依赖,促使“做中学、学中做”得以常态化施行,达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二)赋能学生核心能力,锻造“可持续竞争力”

智慧课程的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对学生关键能力开展的系统性训练。其一为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在知识图谱和线上学习任务的推动下,学生需掌握制定学习计划、筛选整合信息以及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这为其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职业需求筑牢了基础。其二是复杂问题解决与创新思维能力。智慧课程着重基于真实项目开展探究式学习,学生需以团队形式,历经问题定义、方案设计、数据分析以及成果展示的全流程,其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其三为数字化协作与沟通能力。在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实施的团队项目中,学生需熟练运用在线协作工具进行沟通、分工以及成果整合,这是未来职场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

(三)实现“数据驱动,过程导向”的精准育人

传统“一考定乾坤”的评价模式,难以对应用型人才的成长进行全面评估。智慧课程借助学习管理平台,能够从全过程、多维度层面采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涵盖视频学习时长、讨论区发言质量、作业迭代进程、项目参与程度等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教师可实现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学情诊断,及时察觉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薄弱环节,并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同时,这种基于过程性和数据化的评价体系,更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发展与努力状况,推动教学评价从“重分数”向“重成长”的方向转变,确保了人才培养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此外,还能够对教学效果开展科学的评估与反思,构建“评价 -反馈 -改进”的闭环机制,持续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度与有效性。

三、 建设智慧课程的制度保障:构建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

智慧课程的构建属于系统性工程,并非依靠教师个体的独立运作能够达成,而是需要学校从顶层进行设计规划,构建一套具备持续赋能、有效激励功能的制度保障体系。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系统化建设规划

学校需将智慧课程建设提升至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颁布如《智慧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教育数字化行动方案》之类的纲领性文件。此类文件应清晰界定未来三至五年的建设目标、核心任务、实施路径以及责任分工。例如,可规划搭建“通识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实践创新课”的智慧课程体系,并制定具体的建设数量与质量规范。顶层设计有助于统一全校认知,防止各学院各自为政、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保障改革举措具备系统性与连贯性。

(二)创新激励与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需破除“重科研、轻教学”的惯性评价体系,使投身智慧课程建设的教师实现“劳有所获、绩有所奖”。其一,在工作量认定环节,应认可教师于课程资源开发、线上辅导、教学创新等方面投入的额外劳动,并将其合理折算为教学工作量。其二,在职称评审与绩效分配过程中,应将智慧课程建设成果、教学创新奖项等视作等同于高级别教改项目或科研成果,给予重点倾斜。最后,在资源分配方面,设立智慧课程建设专项基金,为立项课程提供经费支持,并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团队和个人予以重奖,构建“优劳优酬”的明确导向。

(三)构建协同支持体系,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撑

组建由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信息技术中心、二级学院等多部门协同联动的智慧课程建设工作组,为教师提供“一站式”服务。教师发展中心承担组织分层、分类的智慧教学能力培训工作,从工具运用至教学设计层面,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信息技术中心负责确保智慧教室、网络平台等硬件设施的稳定运转,并提供技术咨询与支持服务。二级学院则结合学科专业特性,组织教学团队,具体推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工作。通过构建“制度激励—能力提升—技术支撑”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能够有效消除教师改革进程中的阻碍,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改革环境,保障智慧课程建设稳步推进。

结语

在教育数智化的时代浪潮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智慧课程建设已从“可选项”转变为“必选项”。这既是破解自身发展困境、实现内涵式提升的战略性选择,也是履行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核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未来,地方高校需秉持更为开放的理念、制定更为系统的规划并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持续深入推进智慧课程建设,进而在数智化教育的新赛道上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课题项目]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智慧教学背景下《量子力学》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负责人:申梓刚,项目编号:2024SJGLX0524。

申梓刚,男,1972年2月出生,江苏无锡人,单位:郑州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