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丨基于党建引领的“1+5+N”内控框架——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实践

2025-10-30 16:44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深入推进省级“双高计划”建设,不断筑牢党建思政引领力、提升产教融合适应力、彰显人才培养贡献力、强化创新服务支撑力,在“金算盘”党建工作体系创新、红色财经文化育人、财经商贸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党建引领内部治理效能提升、数智绩效创新服务发展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套成熟定型、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涌现了一批具有辨识度和推广价值的实践成果,为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基于党建引领的“1+5+N”内控框架——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实践

摘要: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对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求,聚焦职业院校党建与业务“两张皮”、内控范围狭窄、监督合力不足、治理效能不高等痛点问题,创新构建并实施了基于党建引领的“1+5+N”内控框架治理体系。系统架构“党建+内控”耦合框架体系,将党建要求深度嵌入内控制度基因,建立“三位一体”管控机制,建设数智化内控一体化信息系统,融汇“党建+内控”合规文化,形成了党建引领、协同联动、制度约束、数字赋能、文化浸润的治理格局。近三年来,内控评价有效性持续提升,制度执行率达98%,内控缺陷下降40%,有效防范了重大风险;学校获评“四川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和四川省数字化标杆院校建设单位,案例入选《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财务治理蓝皮书》,为同类院校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了“川财方案”示范。

关键词:党建引领 内部控制 治理体系 耦合机制 协同治理

一、实施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十大战略任务。202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首次将内部控制写进法律。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把党的领导落实到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立、实施与评价监督的全过程”。新时代,新时代高校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深入落实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中“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要求,围绕党建引领作用有效传导并夯实内控基础、内控体系超越传统的经济管控范畴、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核心战略、绩效管理有效支撑治理效能提升,破解监督力量分散与合力不足等,探索“党建+内控”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内控为基础、绩效为保障的治理体系,旨在强化风险防控、提升管理效率、保障办学方向,服务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本目标,为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提供实践样本。

二、主要做法

(一)顶层驱动,系统构建“1+5+N”内控体系

强化组织领导和体系设计。将“党建+内控”治理体系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和治理水平提升的攻坚工程。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内控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领导班子成员的分管责任,确立财务处牵头、纪检办监督、各部门及二级学院为主体落实的责任体系,实行部门负责人“一岗双责”(党建与内控)。领导小组通过高频次专题会议,确立了“党建引领、内控保障、协同治理”的建设定位。创新性构建“1+5+N”框架。突破传统经济业务限制,围绕“管人、管事、管权”核心要求,构建基于大财务、大管理、大监督理念的“1+5+N”内部控制框架体系(“1”指内控基本制度,奠定治理基石;“5”指将全面从严治党、法律风险控制、岗位利益冲突防范、教育教学管理、运行保障五大关键领域纳入专项内控管理,体现党的全面领导;“N”指覆盖预算、收支、资产、采购、合同、基建、校企合作、科研与社会服务等众多重点业务领域,实现内控全覆盖);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度融入,在内部控制手册中专设党组织职责章节,并将内控建设纳入“四川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项目内容,确保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内控治理定力。


(二)协同联动,强化党建引领要求与内控基因

强化政治引领与科学决策协同治理,系统架构“党建+内控”协同联动的制度体系,确保内控要求与党的建设在制度层面同频共振。强化决策协同,将党委前置研究讨论作为内控决策的首要环节,对“三重一大”事项,先由党委从政治方向、政策合规、群众利益等维度审议把关,再由内控部门进行专业合规性与经济性评估,实现政治引领与专业管控的无缝衔接。推动法规制度融合,系统梳理党内法规与内控规范的对应关系,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教职工违纪违规处理办法》与财经纪律紧密衔接,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具体细化为财务内控的费用审批细则,形成“党内法规—内控制度—操作流程”刚性传导链条。健全三级制度谱系,新建或修订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配套制度、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考核办法等党建制度10余项;修订经济责任、财务、预算管理等核心内控制度35个;清理废止失效规范性文件99件;最终整合形成涵盖党政综合、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事、财务会计等19个领域的制度池。通过“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岗位化、岗位职责化、职责表单化”,将党的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内控的执行效力。

(三)风险联防,建设“三位一体”管控机制

建立党风廉洁风险、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三位一体”管控机制,形成“政治监督+专业监督”立体防线。实施“双清单”精准防控,建立“‘三重一大’决策清单+内控风险评估清单”双清单制度,党委定期听取内控执行情况汇报,对涉及专业建设、重大投资等事项,从政治方向、政策合规性、行政决策程序方面全面评估党风廉洁和业务风险点,对教学、科研、后勤、校企合作等关键业务环节进行全面梳理,识别236个风险点并制定相应防控措施,对重大风险隐患提出整改要求。推动监督贯通融合,每年开展“纪检监察+内控审计”联合督查,对发现的问题既追究业务责任,倒查党组织“监督责任”。实施“纪检监察+内控控制+审计监督+财会监督”协同治理模式,列出党员纪律处分条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财经纪律负面清单,实施党建工作与内控建设同部署、同考核,将党建、内控要素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在目标管理实施方案中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考核指标,实现信息共享、结果互用,提升监管效能,把党的纪律优势转化为内控约束合力。

(四)数字赋能,建设数治内控一体化信息系统

根据“1+5+N”的内部控制框架要求,再造内控流程,制定关键岗位职责清单,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加强内部授权审批控制,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设一体化信息系统,组建数字财务项目研发与人才孵化基地,规划设计一体化平台应用架构,建设以项目管理为基本单元、以绩效为导向、以预算为主线的内控核心业务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智能管控与决策支持,通过表单信息化、信息数字化、数字智能化,内嵌内控制度、业务指南、风险控制规则、“三重一大”决策支持等实现前端管控;通过内嵌支出标准、附件清单、分类审批流程、负面清单、数字化签名等控制元素,实现协同有效的流程控制;通过内嵌三级稽核规则,发挥大数据决策支持作用,将财务智能稽核监控平台纳入一体化建设,加强“三重一大”事项督办,进一步强化财会、审计等专业监督能力,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内控执行的硬支撑。

(五)价值塑造,融汇“党建+内控”合规文化

着眼长效机制与文化软实力,将内控文化建设纳入党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增强全体教职工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担当。实施分层分类融合培训,完善学校党委中心组“第一议题”制度和内控制度学习,财务处每学期组织全校性内控培训;国资、基建、后勤等重点领域党支部结合业务特点开展内控警示教育活动,剖析党内反腐败案例与高校内控失效典型案例,增强敬畏意识,推动从“被动合规”向“主动防控”转变,用“纪律意识”涵养“合规意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促进知行合一,依托“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组织体系,开展“党建+内控”主题实践活动,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与“规范治理、防范风险”的内控理念深度融合。要求党员干部在预算管理、合同审批、财务报销等关键环节带头遵守制度、主动识别风险,履行“岗位责任+党员监督责任”的双重责任。例如,党员干部牵头对应收账款催收、预算项目执行等内控薄弱环节进行专项攻坚,推动党建目标与内控整改深度融合,将党的思想优势持续转化为保障内控有效运行的内生动力。

三、成果成效

(一)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风险防控坚实有力

通过“1+5+N”内控框架治理体系建设实践,形成权责清晰、约束有力、讲究实效的制度谱系。近三年,内部控制评价有效性持续攀升,2024年制度执行率达到98%,内控缺陷数量较体系建设前下降40%。该体系有效筑牢了风险防线,全校范围内未发生重大意识形态安全事件、严重师德师风失范问题及党员干部腐败案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三定”方案,形成数治内控5个1建设成果:即一套内控体系、一套制度汇编、一套管理规程、一个管理平台、一个数据中心,促进高质量“党建+内控”建设,有效解决了高校普遍存在的党建业务“两张皮”、内控范围狭窄、监督合力不足等问题。近三年来,内部控制评价有效性持续上升,2024年内控制度执行率达98%,内控缺陷数量下降40%,全校未发生重大意识形态、师德师风和党员干部腐败事件。

(二)标志性成果丰硕,示范效应日益凸显

2023年,学校成功完成财政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主编发布了《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财务治理蓝皮书》。2024年,学校获评“四川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和四川省数字化标杆院校建设单位;受四川省教育厅委托,开展《四川省职业教育专业大类培养成本核算研究》等课题研究,其政策建议被采纳,为省级职教拨款制度制定提供了“川财智慧”。为四川省制定职业教育专业大类生均拨款制度制定提供政策建议并得到采纳。

(三)实践经验广泛传播,应用价值获得验证

本案例“党建+内控”协同治理机制、“1+5+N”框架设计、“双清单”决策与风险防控机制、“负面清单”预警应用等创新做法,受到同行高度关注和推广。案例成果多次在中国教育会计学会、四川教育会计学会年会等重要平台交流分享。四川省内组织了十余场面向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专题培训,均以本案例作为核心教学范例。部分成果在成都市财政局、四川省档案学校等单位的内控建设中得到实际应用,为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战略贡献了有效的“川财方案”。

四、经验总结

(一)创新构建“党建+内控”深度耦合机制

将党建的“红色基因”深度融入内控的“制度血脉”,通过顶层设计实现组织保障、制度嵌入、价值引导的全面耦合,确保内控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发展战略,突破单纯经济管控的核心,该耦合机制为治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价值导向。

(二)形成“政治引领—制度约束—数字赋能—文化浸润—协同联动”治理格局

政治引领定方向,将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贯穿内控建设全过程,确保治理的政治性和方向性;制度约束强根基,构建覆盖全面、层级清晰、衔接紧密的“基本制度+专项管理+业务规程”三级制度谱系,将党的要求转化为刚性制度约束,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数字赋能提效能,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再造流程、固化规则、强化管控、支持决策,是提升治理精准性和效率的技术支撑;文化浸润增自觉,将合规文化融入党建文化,通过思想教育、案例警示、党员示范,培育全员风险意识和内控自觉,是实现长效治理的软实力保障;协同联动聚合力,打破部门壁垒,整合纪检、内控、审计、财务等监督力量,建立信息共享、结果互用、责任共担的协同机制,是提升治理穿透力的组织保障。五个维度相互支撑、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提升治理效能的完整闭环。

(三)强化“五项要素”保障体系落地生根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构建“党建+内控”耦合机制是关键;统筹谋划注重顶层设计是前提;发挥财经学校内控专业化管理优势,完成三级制度谱系融合联建,围绕管住人、管住事、管住权实施协同治理是核心;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是技术支撑;文化浸润是持续健康发展的软实力。(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