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丨红色引领、一体五维“531”财经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5-10-30 15:20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省级“双高计划”建设,不断筑牢党建思政引领力、提升产教融合适应力、彰显人才培养贡献力、强化创新服务支撑力,在“金算盘”党建工作体系创新、红色财经文化育人、财经商贸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党建引领内部治理效能提升、数智绩效创新服务发展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套成熟定型、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涌现了一批具有辨识度和推广价值的实践成果,为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image.png

红色引领、一体五维“531”财经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摘要: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聚焦数字经济时代对复合型财经人才文化素养与职业精神的新要求,针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存在的资源分散、路径单一、实效性不强等问题,系统构建并实践了以红色财经文化为内核的“531”文化育人体系。通过打造红色、诚信、匠心、人文、廉洁“五维财经文化名片”,深度融入思想引领、专业建设、社会实践“三大融合路径”,形成育人机制、平台、项目、空间“一体化成果”。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奖项687项、专利27项;教师团队入选国家级和省级课程思政案例、课程、团队18个;建成四川省党建示范高校、四川省“三全育人”改革试点院校、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入选四川省首批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全省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校园文化凝聚力显著增强,为财经类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文化育人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川财方案”。

关键词:五维三融文化育人思政引领协同育人

一、实施背景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将“思政引领力”置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地位,文化育人作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其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同时,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财经人才的综合素养,特别是诚信、匠心、廉洁等职业精神,以及人文底蕴提出了更高标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针对传统文化育人工作资源挖掘不深、与专业教学融合不够、实践载体单一、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创新构建并实践“531”财经文化育人体系,通过文化浸润与价值引领,全面提升财经人才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探索一条具有财经职教特色的文化育人新路径,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二、主要做法

(一)凝练“五维文化”内涵,构筑特色育人价值体系

深入挖掘财经领域蕴含的文化元素,提炼形成具有鲜明财经职教特色的“五维文化”内涵。传承革命精神、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的红色财经文化;恪守职业道德、维护市场秩序为核心的诚信财经文化;追求精益求精、锻造精湛技能为核心的匠心财经文化;涵养人文精神、提升综合素养为核心的人文财经文化;坚守职业底线、弘扬清风正气为核心的廉洁财经文化,构建“531”财经文化育人体系价值基础,明确育人目标的核心内涵——“信念坚、品行正、技能精、底蕴实、守法纪”。

(二)深化“三融路径”实践,贯通育人全过程

融入思想引领,构建“333”大思政格局。成立红色财经文化研究中心、党建与思政研究中心、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深化理论研究与教学转化。高标准建设红色财经文化馆(首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基地)、打造红色财经文化论坛品牌、创设非遗文化体验馆,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沉浸式育人平台矩阵。将红色财经文化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开发特色课程)、校园活动(文化节)、社会实践(红色调研),实现文化育人全覆盖。创作并展演大型原创舞台剧《交子》,生动诠释财经文化精神,成为思政引领的鲜活载体。

融入专业建设,丰富课程育人资源库。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德技融合”素质核心课程体系与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聚焦红色金融、红色工商、红色财税等红色财经主题,开发《红色财税》系列校本教材和《扁担银行》《努力餐》等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实现财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情境化创新活化。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牵头开展红色、诚信、匠心、人文、廉洁五大文化“一院一品”特色项目建设(如会计学院突出诚信廉洁、商贸学院聚焦匠心服务),形成百花齐放的育人品牌生态。

融入社会实践,拓展文化育人新场域。组建“红话筒”师生党史宣讲团,深入基层宣讲;组织“百县千乡”红色大调研,开发邛崃“红军小道”等红色研学路线,在行走中感悟革命精神。组织师生赴德阳、甘孜、阿坝等地开展“绵竹年画”“木偶戏”“羊皮鼓”等非遗项目实践研学;在广元、龙泉等地开展“行走的非遗课堂”;带领国际学生进行中华经典诵读、古籍修复体验。暑期“三下乡”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税法宣传等财经文化普及,打造“税小邻”“匠芯”“山行”等实践育人品牌;成立乡村振兴学院,输送财经文化素养与技能下乡;联合企业、社区开展“蒲公英”人文素养公益课程、青少年珠算非遗课堂,将育人场域延伸至社会大课堂。

(三)强化“一体支撑”保障,夯实协同育人根基

着力构建育人机制、平台、项目、空间“一体化”支撑体系。一是,发起成立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与属地公安、税务建立校警联动、普法联动机制;联合四川省珠算协会、会计学会、四川银行、一汽大众等推动优秀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形成政行企校“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服务共进”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二是,持续建强红色财经文化论坛(已举办两届,吸引100余家单位16000人次参与)、四川省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等高水平交流研学平台。三是,精心培育《“忠诚担当兴税强国”为核心的校地育人共同体建设》省级思政精品项目和诚信文化节、传统文化节、廉洁文化月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四是,整体规划建设“两馆一廊一中心一社区”(红色财经文化馆、校史馆、诚信文化长廊、非遗文化体验中心、连山书香社区)文化育人空间,融合墨香感悟、职业体验、人文景观、休憩生活功能,营造全方位文化育人环境。

三、成果成效

(一)学生综合素养与成长成效突出

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表现优异,累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687项、专利27项,2019年省级大学生竞赛获奖人次位居全省高职第一。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行业能手、成都工匠6人;培养了以“四川省最美女大学生龚婷婷”为代表的一批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先进典型。

(二)教师育人能力与教研水平显著

获评国家级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案例、课程、教学团队共计18个。《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三层递进”全域课程思政体系》入选四川省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工作典型案例。5支具有财经特色的师生宣讲队伍入选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

(三)育人平台与品牌建设成果丰硕

红色财经文化馆获评首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基地;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成为省级科研平台;“连山书香社区”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大学生社区建设改革试点并获教育部、四川省双“A”评价;学校获评四川省文明校园。主办的“红色财经文化研讨会”已形成常态化机制(两年一届),成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一院一品”文化项目、诚信文化节、传统文化节、廉洁文化月等活动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税小邻”“匠芯”“山行”等社会实践品牌效应显著。

(四)协同育人机制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成功构建了覆盖政、行、企、校、地的多元协同育人网络。为民族地区培训2100余人,其中3人成长为省级大师;培育的彝绣创业传承人乔双梅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乡村振兴学院精准服务县域经济发展。非遗课堂、人文素养公益课程惠及广大社区青少年和企业员工。本案例入选2022—2024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荣获新华网2024年全国教育优秀案例,相关建设经验在第十二届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论坛上作交流分享。

四、经验总结

(一)构建“五维三融”财经文化育人新模式

系统构建以红色财经文化为引领,融合诚信、匠心、人文、廉洁文化,通过思想引领、专业建设、社会实践三条路径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五维三融”育人模式。该模式突破了文化育人要素分散、路径单一的局限,实现了文化价值体系化、育人路径立体化、资源整合协同化。依托红色财经文化馆等平台转化历史资源,创作《交子》剧目活化区域文化,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校企共建“数智新商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并开发《红色财税》等虚拟资源,形成“文化育心+仿真训练+创业实战”的综合育人方法,有效破解了文化育人“入脑入心”和专业实训资源匮乏的瓶颈。

(二)建立“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保障体系

紧密对接四川省“双高计划”,将文化育人作为重点任务纳入学校发展规划,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支持。牵头发起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共建共享跨学科、跨学段的文化育人资源库。将文化育人工作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评优评先体系,设立专项荣誉表彰先进。积极探索“中文+财经技能”国际化育人模式,服务“一带一路”财经人才培养,拓展育人国际视野。(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