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凝聚家校合力,共绘育人同心圆:新时代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化与赋能

2025-10-28 16:00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深化家校协同育人,是创新思政教育模式、落实“三全育人”要求的关键举措。面对当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认知偏差、渠道不畅、内容表层化及保障不足等现实挑战,高校亟需强化使命担当和创新意识,立足生源特点与区域定位,遵循育人规律,系统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新生态。新时代背景下,唯有从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进,科学构建集目标共识、沟通整合、资源共享、协同参与、评价激励于一体的育人机制,并辅以坚实的制度、组织、平台与能力保障,方能充分激发家校两大育人主体的内生动力与协同效能,汇聚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一、凝聚共识,明确协同育人方向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高校应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区域发展需求及人才培养定位,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确立为家校协同育人的核心目标。双方需深刻认同在培养“时代新人”上的共同使命,以此作为价值基石,凝聚育人合力。在此基础上,需通过制定合作规划、明晰权责分工、设立考核标准等,构建科学的工作机制,确保协同育人工作方向明确、路径清晰、责任到位。

二、畅通渠道,构建多元互动平台

沟通是合作的桥梁。为破解当前家校沟通渠道单一、交流浅表化之困,必须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家校沟通体系。在组织层面,建立健全校院两级家校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反馈学生学业进展与成长情况,吸纳家长、教师、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决策协商。在技术层面,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打造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流、数据管理于一体的智能化平台,并强化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等主导联络作用,规范社群管理,实现家校即时、高效、深度的互动联通。

三、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享

资源是育人的保障。应着力推动家校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优势互补。一方面,可结合地方特色文化与发展成就,将高校的理论课程、专家资源与家庭提供的乡土性、生活化素材相融合,共建共享线上线下育人资源库,开发特色教学案例与实践基地。另一方面,推动“课堂+实践”深度融合,围绕“读懂家乡”“职业体验”“榜样寻访”等主题,家校联合策划开展文化传承、志愿服务、国情调研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深化认知、锤炼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深化参与,拓展协同育人路径

参与的深度决定育人的效度。家校协同育人需系统拓展“建言献策—协同施教—实践指导—环境营造”四维参与路径。通过“家长开放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征集等渠道,汇集家长的集体智慧;邀请优秀家长代表(如党员、劳模)走进课堂,担任“成长导师”,讲述身边的奋斗与成长故事;鼓励家长在联合实践活动中承担导师、联络员等角色;倡导良好家风建设,以身示范核心价值观。通过全路径参与,全面提升家长的育人能力与参与感。

五、科学评价,构建长效激励机制

评价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需建立贯穿“投入—过程—产出”全链条的科学评价与激励体系。投入维度,考察学校在制度、组织、平台、资源的投入情况,以及家庭在沟通、参与、实践方面的投入程度。过程维度,关注沟通效率、协作顺畅度与活动创新性。成效维度,则重点评估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家校关系的改善及产生的区域示范效应。通过多元、发展的评价,引导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持续优化,形成良性循环。

家校协同育人是一项关乎长远、牵涉多方、需要精耕细作的系统工程。它并非简单的家校联系强化,而是一场深刻的育人理念变革与模式创新。高校必须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学科优势与文化传统,勇于担当主体责任,不断探索机制创新,持续完善以制度为基、组织为纲、平台为翼、能力为核的保障体系。唯有如此,方能真正破解协同障碍,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家校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共同赋能每一位学生的全面成长、个性发展与终身幸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多栋梁之材。

【课题项目】2025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大学生知行合一劳动教育“1234”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发展,课题负责人:任学兵,项目编号:25JP020。湖南科技学院校级研究课题: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育人问题及其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1XKY026。

任学兵,男,1982年6月出生,湖南长沙人,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