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育,思政赋能:商科课程以“校企共育+思政赋能”重塑人才培养模式
近日,一场围绕河南桐柏助农特产“朱砂红桃”的特殊“产品策划会议”在南京审计大学课堂内举行。台下评审席上,除专业课教师外,还有合作企业的资深运营专家参与点评。这并非商业活动,而是该校商学院《互联网文案创作与内容营销》课程的校企联合教学环节。通过深度校企合作与价值引领实践,这门课程正悄然重塑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为产教融合探索新方向。
打破校园与行业壁垒,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机制
如何打破校园与行业间无形的“墙”,是该课程面临的核心挑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触及行业真实脉搏,导致所学与所用脱节。为此,课程负责人杨强副教授推动“机制创新”,与多家知名MCN机构、电商平台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将企业的“作战指挥部”前移至课堂,让行业实践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
在这一机制中,企业角色从单纯的“用人方”转变为“育人共建方”。一方面,企业导师团队系统梳理一线实战经验,开发出《短视频爆款内容创作》等系列微课程,将行业最新动态、实操技巧转化为可复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嵌入“思政之魂”,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实践融合
课程的另一大创新亮点,在于探索出“思政融合”新路径——不依赖简单说教,而是将价值塑造有机嵌入专业实践环节。此前提及的“朱砂红桃”助农项目,便是这一思路的典型实践。在该项目中,学生的核心任务不仅是策划推广方案、追求销售数据,更需深入挖掘农产品背后的乡村故事、文化价值,思考如何通过内容创作传递温暖,实现“流量”与“温度”的平衡。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项目,引导学生理解营销的本质不仅仅是促成交易,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价值、赋能社会发展的力量。”课程负责人杨强表示。在真实的商业决策与实践中,学生需不断进行价值思辨,对“诚信创作、内容向善”的职业伦理有了更真切、深刻的体会,最终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同频共振。
改革成效显著,实现从课堂到产业一线无缝衔接
这场聚焦“校企共育、思政赋能”的课堂改革,已逐渐显现出扎实成效。据了解,学生为合作企业创作的推广内容,在社交媒体平台累计获得超百万次曝光,其专业能力得到市场与企业的双重认可。更重要的是,经过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数据显示,参与课程的学生进入互联网内容运营相关岗位的比例大幅提升,职业起点也明显提高。目前,这门课程所践行的“校企共育、思政赋能”模式,凭借扎实的育人成效与较强的可推广性,已成为产教融合的典型案例,被多所高校借鉴采纳,为同类商科课程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