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铸造微生物盾牌 守护茶园安全健康——记华中农业大学果茶树植保专家徐文兴教授

2025-10-24 15:16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湖北的崇山峻岭与云雾缭绕之间,一片片翠绿的茶园不仅是靓丽的风景线,更是茶农生计所系、万千消费者健康所托。然而,茶树从萌芽到采摘,时刻面临着茶饼病、尺蠖、蓟马、红蜘蛛等多种病虫害的威胁。传统上,化学农药是应对这些威胁的主要手段,但其带来的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和害虫抗药性等问题,如同一层阴影,笼罩在清香的茶叶之上。

在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有一位深耕果茶树植保领域的教授,正带领团队矢志驱散茶园病虫害的阴霾,以“以菌治菌”的绿色方案,为茶园的健康与安全筑起坚实屏障。他,就是徐文兴教授。

image.png

2025年秋季在华中农业大学学校茶园进行茶树病虫害生物防治试验调查

科研攻坚:深耕自然,挖掘生防因子

这条探索之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自然界微生物种类繁杂,如何从上万种微生物中,精准筛选出既能高效抑制病原菌,又对茶树及人畜无害的菌株,是研究的第一步,更是决定后续方向的关键一步。为此,徐文兴教授带领团队,年复一年穿梭于实验室与茶园之间,在反复试验与探索中,收获了一项又一项丰硕的科研成果。

2017年,徐文兴教授带领团队从山茶刺盘孢(注:一种引起茶云纹叶枯病的病原真菌)内发现了一个新的双链RNA病毒,命名为山茶刺盘孢长线形病毒1(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filamentous virus 1,CcFV 1)。这是国际上第一个从茶树病原真菌内发现的病毒,也是国际上首次发现的线形的双链RNA病毒及迄今为止国际上报道的最长病毒,并揭示CcFV-1可以显著影响寄主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致病力和细胞结构,具有良好的生防潜能应用前景,相关研究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随后,他带领团队从茶拟盘多毛孢菌(注:该菌致病型是茶树轮斑的病原病菌)发现一种新的金色病毒,命名为茶拟盘多毛孢金色病毒1(Pestalotiopsis theae chrysovirus 1,PtCV1),揭示PtCV1转染茶拟盘多毛孢强致病力菌株可以将“擦除”其致病力,并介导其从致病菌变成了内生菌,同时赋予其生防能力,有效减轻茶树受到病原真菌的危害,实现了病原菌的“化敌为友”,这一成果为利用病毒介导致病真菌转变为内生菌用于茶树病害的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发表于2021年出版的《The ISME journal》期刊上。

而近年,他带领团队又从真菌内发现了一种新的生物—“真菌类病毒(mycoviroid)”。这类生物在基因组成上处于生命边缘,是目前已知唯一能自然侵染真菌并在其体内自我复制的单链闭合环状RNA分子生物。其具备基因调控功能,可导致病原真菌致病性丧失,是一类全新的表观信息调控携带因子。“真菌类病毒”的发现,为利用该生物开展作物真菌病害生物防治打开了全新窗口。2023年,相关研究以当期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上,搜狐视频更以科技专题重磅推介:“写入教科书级别的新发现,我国科学家发现真菌类病毒”,彰显了这一成果的重大科学价值。

image.png

2018年在秭归县进行田间茶树病虫害防治指导

立足产业痛点,开启绿色防控新征程

徐文兴教授与茶的不解之缘,始于2013年的一次重要邀约:茶加工领域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倪德江教授,向他发出了合作邀请。“我们要让消费者喝放心、健康的茶”,这句质朴而坚定的话语,既是倪教授的深切嘱托,更奠定了徐文兴教授深耕茶树病虫害教学与科研的初心基石。十多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足迹遍布福建武夷山、浙江杭州、湖北恩施、宜昌等核心茶区,在田间地头观察、取样、诊断。在长期的一线调研中他敏锐地发现,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传统种植模式已难以为继,茶农们迫切需要一套安全、有效且易于操作的绿色防控技术。带着这份使命感,他将研究方向聚焦于“茶树病虫害微生态防控”。他的目标非常明确:从我国广袤的自然环境中,寻找那些对病原菌和害虫有天然克制作用的“有益微生物”,并将它们开发成高效的生物农药。经过多年的挖掘与应用研究,他带领团队从我国健康植物中获得了大量抗病虫微生物,并开展了长期的大田应用防治试验,创制并构建了茶园病虫害全程生物防治菌剂和微生态防控技术,这套技术的防治效果已得到茶农们的广泛肯定,正为茶园绿色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

成果落地生金,守护一杯中国好茶

汗水浇灌硕果,匠心铸就佳绩。徐文兴教授研发的茶园全程微生物防治技术,已在多个茶叶主产区完成示范推广,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

一是绿色安全。在恩施州宣恩县伍家台茶叶产区,团队与宣恩县伍台昌臣茶叶有限公司合作,在该公司有机茶园核心示范基地开展有机茶叶病虫防治,三年来,没有用一滴化学农药,经检测机构(CNAS L3788)针对490项农残进行检测,未检测任何农残,茶叶品质得到了根本性提升,同时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却稳定在80%以上,助力该公司茶叶远销欧洲。

二是提质增收。采用微生物菌剂防治的茶园,茶叶原料顺利通过更严格的质检标准,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直接带动了茶农增收。此外,研发的微生物菌剂有很强的促生作用,促生效果在40%以上,既能直接提高茶叶产量,更从产量与品质双维度提升茶农经济收入,实现“提质”与“增收”双向赋能。

三是生态友好。在长期应用微生物菌剂防治田块,病虫害变得越来越少,难以控制的病虫害爆发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而且所喷施的菌剂,原料取自自然,最终又回归田间,尽显环境友好特性,不污染土壤和水源,保护了茶园的生物多样性,恢复了健康的茶园生态系统。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当地一些采用了该技术的茶农欣喜地表示:“用了徐教授研制的生物农药,茶叶病虫少了,茶叶长好了!”最让他难忘的是每次带领团队去宣恩县万寨乡凉风村茶园基地的时候,总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跑来恳切地希望能帮自家茶园喷施菌剂。因为有一年夏季,她家茶园因患茶云纹叶枯病一片枯焦,几无收成,团队成员因此对她家茶园采用防病的菌剂进行了防治,数周茶园又焕发了勃勃生机,提升了该农户后期秋茶产量。目前,徐教授团队已经将相关科研成果转化给湖北丰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恩施地区实现了微生物菌剂的规模化生产,这一转化,不仅为茶叶病虫害有机防治提供强有力的产品支撑,更为茶叶饮品安全构建一道坚实的安全绿色屏障。

image.png

2023年和实验室学生合影

后记

面对成绩,徐文兴教授始终保持着科研工作者的谦逊与清醒。他说:“我们做得还不够,还有很多的方面需要完善,我们的目标是在我国整个茶产区构建起茶园病虫害的微生态防控系统,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如今,徐文兴教授依然忙碌在科研一线。他的目光投向了更远处:如何将成本降低至普通老百姓都能接受?如何实现技术轻简化应用,通过一年喷施2-3次菌剂即可控制全年病虫害?如何进一步提升防治效果,达到媲美高效化学农药的水准?如何将该技术进行普遍推广,让更多茶农受益?带着这些思考,他正带领团队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持续探索。

一杯健康的好茶,从茶园到茶杯,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徐文兴教授,正是这其中一位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守护者。他用科学与坚守,为片片茶叶撒上绿色的“保护菌”,守护着茶产业的未来,也守护着每一位饮茶人“舌尖上的安全与健康”。(供稿单位:华中农业大学,苗燕)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