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耕地健康 赋能农业未来——江西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文阳平研究员团队纪实
中国以农立国,五千年农耕文明深植于民族血脉。土地作为农业的根基,承载着“民以食为天”的千年夙愿,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从《齐民要术》的传统智慧到“杂交水稻”的现代奇迹,肥沃的土地始终是国泰民安的重要保障。然而,伴随工业化进程和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土壤污染和退化问题日益严峻:耕地酸化、重金属污染、盐碱化、土壤退化及板结等现象不断加剧。据统计,我国pH值低于6.5的酸化耕地约9.19亿亩,重金属污染耕地约3亿亩,盐碱地近1亿公顷。这些“问题土壤”不仅制约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更直接威胁粮食和食品安全。
在这场关乎国计民生的“耕地保卫战”中,江西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文阳平研究员十余年如一日,带领团队致力于农业传感诊断新方法与耕地改良新技术研究。他们如同“土壤医生”,为土地“把脉问诊、开方治病”,在耕地污染防治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书写“科技护土、产业兴农”的动人篇章。

突破技术瓶颈攻克治理难题
面对耕地健康的多重挑战,文阳平团队从技术源头着手,系统提出“检测诊断—分类分区治理—全程动态监测”的一体化治理策略。该模式以土壤检测诊断为先导,依据障碍类型实施分类分区治理,并通过全过程动态智能监测跟踪土壤指标变化,最终实现“宜耕、增产、可持续”的综合目标,为障碍耕地治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针对农业区域性强、主体多、规模小等特殊性,团队重点推动工农矿废弃资源本地化产业利用助力耕地改良,优先推广水旱轮作与粮经轮作及种养结合等绿色生态种植模式,有效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大宗废弃资源高效农用与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针对耕地酸化、重金属污染、退化和板结等问题,团队创新性提出PRF+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多重阻控技术:“P”(Purification)即源头智能监测净化,通过智能传感实现水源净化与肥水精准调控;“R”(Remediation)即耕地多重阻控,通过水、土、肥、作物协同阻控重金属,保障耕地健康与粮食安全;“F”(Foison)即作物增产增收,通过耕地培肥,提升地力与粮经轮作实现增产增收;“+”即末端秸秆离田与资源化再利用。
基于该技术,团队成功开发出三代产品:第一代以碳酸钙为核心成分原料的钙基材料开发调酸降镉钝化剂;第二代以硅酸盐为核心成分原料的硅基材料开发调酸降镉培肥调理剂。第三代以工农矿海大宗废弃资源为原料的多元素基无机复合材料和多元小分子基有机复合材料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开发耕地改良施撒产品和作物叶面喷施产品。第一代产品不仅获得省级重点新产品认证,更获得国内领先水平成果鉴定,连续2年入选江西省农业主推技术推广。
面对盐碱地“高盐高碱、土壤板结、肥力失衡”等突出问题,团队提出“321”改良模式与“四维一体”实施路径。“321”即“3抗”(抗盐、抗碱、抗逆)、“2提”(提质、提产)和“1改”(改良土壤基质),“四维一体”则通过“改水、改土、抗盐碱植物种植、农艺调控”四个环节协同推进,形成系统治理策略。
团队采取离子置换降盐、靶向降碱增肥、综合调理提升和作物抗逆强化等关键技术,实现“协同改良、高效转化”,并集成创新“离子交换剂+降碱剂+土壤调理剂+抗逆剂+抗盐碱作物”组合方案,构建“降盐—调碱—培肥—抗逆”全链条技术体系。
通过工农矿废弃资源的本地化利用,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发出离子交换剂、盐碱地改良剂、作物抗盐碱胁迫剂等系列产品,有效提升盐碱地治理效能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成果转化,服务田间地头
文阳平始终坚信,技术只有走出实验室才能发挥真正价值。他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努力打通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早期通过线上平台或直接推介成效甚微,后来他转变思路,深入企业一线,通过技术指导、咨询、开发、许可等方式贴近实际需求,逐步赢得信任。在服务全国10余省份100余家企业的实践中,结合技术经理人经验,创新性提出“政产研服”四维一体成果转化模式(政府引领、企业实施、高校支撑、服务赋能)和“高校研发+企业实施+股权融资”商业模式,破解技术落地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农业很特殊,政策和人才依赖高、成果形态多元、评价体系复杂、区域性强、周期长,风险高等“天生难点”,致使农业技术转化更适合跟当地企业合作开发、中试和产业化,最后借助当地政府主导的产业多级推广/转化体系完成落地与应用。
文阳平研究员还创建技术包分解技术解决企业高价值高风险技术投资问题,同时也为技术经纪人如何为企业端与高校端成功牵线搭桥难题提供了方法。通过技术赋能种养殖产业链延申实现价值升级,建新模式、新组织实现可持续共赢。他也趟出一条“高校专家+企业业务员”服务模式,让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更专业,转化效率更高。
成果转化难,核心是“标准乱”,政府、企业、高校、资本各有各的尺子,缺四方都认可的客观评价标准。高校成果本身也有短板,老师为了考核和晋升,无暇关注市场,更缺乏转化思维。他构建技术经纪人“五元价值” +“三度三表”客观可量化、可操作成果评价工具,减少成果筛选主观判断,实现技术初步定价,形成“科技普通话”,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江西新余探索稻药轮作抑酸阻镉模式;在吉安实施稻油轮作抑酸阻镉控铝模式;在南昌进贤探索光伏智能生态种养模式,在宜春樟树开展盐化土壤改良试验。这些实践不仅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更为不同地区土壤治理提供了定制化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团队技术在江西推广面积超过400万亩,在湖北、福建等省推广超过400万亩,各地专家验收结果表明:土壤pH提升0.5-1单位,钝化剂单用降镉69.33%,叶面剂单用降镉52.00%,调理剂化水处理降镉率达80%,稻米镉达标率93%,倒伏率降低30%以上,增产10-20%。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耕地保护到粮食安全,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到乡村振兴,文阳平的研究始终着眼长远。他提出“废弃资源本地化农业应用→耕地改良→粮经种植→农林碳汇→生物能源燃料/竹缠绕管等农工融合新产品”5个万亿大产业链循环闭环,系统解决固废资源与耕地健康问题,助力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
针对畜禽粪、尾矿、粉煤灰、氨基酸尾液、牡蛎壳等工农矿海大宗废弃资源,团队推动本地化资源产业化农业利用助力耕地改良,既消纳大宗废弃资源,又为耕地改良产品提供廉价原料,开辟了废弃资源高值化利用与耕地高效改良技术新途径,对推动工农矿海大宗废弃资源产业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及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的盐碱地治理项目中,文阳平团队采用“工程+化学+生物”综合改良方案。通过无人机精准喷洒复合改良剂,结合大型机械深耕,实现土壤结构改良与盐碱中和。“政府主导+高校支撑+企业实施”的创新模式,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创新教育模式培养科技人才
作为高校教师,文阳平始终坚守育人初心,将人才培养视为重要使命。他因材施教,注重理论与实践,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研研究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
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机会。借助学校“惟义青创园”和产业研究院等孵化基地,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将科研融于教育全过程。
文阳平系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他认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既要掌握专业知识,更应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他带领学生深入科技企业与试验基地,开展土壤诊断与治理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科技的应用和价值。“在做中学”的教育模式显著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跨界整合和系统思维能力,在他看来,农业问题是复杂的系统问题,需多学科知识和综合解决方案,必须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农业现代化。他探索出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农业高校教改提供宝贵经验。
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农业科技从研发到应用的全过程,培养工程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
至今,文阳平独立和联合培养研究生30人,毕业22人,其中15位推免至985高校或全球前200高校攻读博士学位,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7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8人,省政府奖学金4人。他指导的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省“挑战杯”铜奖,连续五届省“互联网+”银奖,连续三届中国国际“互联网+”铜奖等10余项奖励。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他对人才培养的执着投入和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
此外,文阳平还积极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
站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曾经被称为“土壤癌症”的盐碱地上,文阳平望着绿意盎然的向日葵,回顾这些年的奋斗历程。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技术创新到实践应用,团队已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延伸至全国10余省份,累计帮助企业增收超过20亿元。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伟大征程中,文阳平是默默奉献的“土壤医生”和“科技红娘”,以科技之力让“不毛之地”变成“希望田野”,筑牢农业发展根基;他更是人才培养的践行者,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智慧与力量。
“如果能让盐碱地里长出粮食,粮食安全必然得到进一步保障”。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江西农业大学,文/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