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破局、产教焕新:打造“量出为入、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会计、审计专硕人才培养上财方案
百年学科传奇:从1917起步领跑中国会计教育
追溯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历史,其根系可深植至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商业专修科下的会计专业,百年传承中始终以“探究会计规律,培植财经英才,传播商业文明,引领财经行业发展”为使命,一步步铸就中国会计教育的“王牌标杆”。
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学院每一步都踩在行业前沿,创造了无数个“首批”奇迹。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会计学博士点,为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打通“顶层通道”;1988年被遴选为全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奠定学科硬核地位;1992年获批首批博士后流动站;“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于2000年入选全国首批会计学科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21年再入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名单,科研实力持续领跑。
进入新世纪,学院的“首批”基因愈发凸显。2004年,入选全国首批MPAcc试办点,成为中国会计专业学位教育探路者;2015年,跻身全国首批AAPEQ认证A级成员单位;2023年,获批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完善“会计+审计”专业学位矩阵;2024年,拿下全国首批会计专业学位博士点,填补实践型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空白。此外,会计学、财务管理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所属工商管理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获A档、第五轮跻身“特优学科”,一系列“首批”“特优”成绩,让学院成为中国会计教育的“标杆代名词”。
“会计+ X”破界:分类育才锚定市场需求
面对新发展阶段企业对“业(务)—财(务)—资(本)”交叉融合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全国首批MPAcc教育试点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引领,探索人才培养创新,秉持“量出为入、分类招生、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创新推出“会计+X”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模式,从“入口”到“培养”的精准设计,让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地见效。近10年来,上财MPAcc专业平均就业率在99%以上,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抢手”的跨界人才。
会计学院院长靳庆鲁表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在这种挑战下,专业学位教育如何进行前瞻性布局,培养面向未来的交叉学科人才是眼下要回答的重要课题。学院立足“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智能化”四化一体路径,构建了“会计+ X”分类培养体系,设置“会计与公司财务”“会计与资本市场”“会计与智能化”“会计与证券法务”等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将MPAcc的课程体系全新迭代重构,设计宽口径、差异化的课程体系,融入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前沿紧密相关的课程,实现专业知识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匹配。这种改革思路与国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也同样融入于招生变革中。针对“会计与资本市场”方向,学院仅招收理学、工学等非会计专业背景学生,从源头上培育交叉型人才,形成差异化培养格局。
面对中国参与国际治理需求,学院的改革进一步拓展了财经人才培养内涵。2018年学院设立MPAcc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向,采用“国内学习+海外历练+国际组织实习”模式,已输送18名学生赴联合国、世界银行、亚太经社会、亚太遗产中心等机构实习,4人入选教育部国际组织职员后备人才库,在世界舞台上绽放中国青年风采。
“小班精英”提质:双师协同深耕审计专硕人才培养
紧扣国家战略与数字审计发展趋势,上财MAud项目以“小班化、精英化”为核心路径,打造审计人才培养“升级版”,破解“理论与实务脱节”难题。
MAud项目坚持20人“小班授课”,保障了教学深度,依托“双导师制”为每名学生提供定制化指导,形成“选拔—培养—深造”全链条精英培育体系。学院创新推行“双师协同教学”机制,特邀上海市、区审计局资深专家、行业领军人才走进课堂,打破学科与行业壁垒;同步打造“审计课程进现场”模式,将课堂延伸至政府审计、企业审计一线场景,让学生在真实案例中锤炼解决复杂问题的实战能力。
为强化学生智能审计素养,学院联合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安永、上海市审计机关等权威单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探索大数据技术在政府审计中的创新应用。通过案例教学、实务专题讲座、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等举措,将课堂延伸至真实审计场景,项目构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审计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向“实战型”转变。
数智革新破局:打造“AI +财会”培养新生态
依托百年学科积累,会计学院在数智时代再次领跑——作为国内MPAcc智能化人才培养改革的先行者,学院将历史积淀与技术革新深度融合,构建起“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培养新体系。
2018年,《智能化环境下战略型会计人才培养创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一新领变”——深度数字变革下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获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2022年会计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数智化教学改革更进一步,学院进一步加速课程与技术的融合。
会计学院副院长曾庆生提出,在MPAcc和MAud人才培养层面,要“以‘四化’协同重塑专硕人才能力结构”。以百年会计学科铸就的国际化、本土化专业根基为核,结合AI演进趋势,厘清数智能力的内涵外延,打造“会计财务知识为核心、AI助力战略决策为导向”的能力框架,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业财融合能力及“AI +财经”融合能力。
在落地层面,学院采用“大手术+小微创”模式推进改革。一方面在专硕“会计+ X”培养体系中增设“会计与智能化”方向,仅面向会计、财务管理或审计专业本科生招生,从生源端保障数字融合基础;另一方面重构专业课程,升级业财融合课程、建设数据战略分析课程,搭建完整“AI +财会”课程链。同时,在审计硕士(MAud)项目中,学院联合上海多家区级审计机关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探索大数据技术在政府审计中的应用,将数智化改革贯穿会计、审计两大专业领域,实现“百年学科优势+数智新技术”的双向赋能。
走进产业:以“一线教学”锻造实战财经人才
从国内发展看,财经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了解数字时代市场资源配置的新规律,理解金融发展的新规律。在产教融合领域,会计学院的实践创新生动诠释了面向未来产教融合财经人才落地的“上财方案”,成为高校产教融合的“示范样本”。
副院长曾庆生谈到,学院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打破传统校园教学的边界限制,构建了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通过职业导师计划、校友计划引入业界精英,与安永、上交所、上海世博集团、华为财经等机构共建《审计案例研究》《会计设计与会计监管》《管理与战略》《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并通过“MPAcc&MAud系列讲座”“最佳分析师”“走进会计与实务”“英财大视野”等系列品牌讲座矩阵,持续拓宽学生视野。在“走出去”方面,学院则依托“笃知课堂”“走进产业”等实践项目,将课堂建在企业现场,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学院还积极与澳洲会计师公会、英国特许会计师公会等全球行业协会联合发布《数智时代驱动下的会计与财务行业跃迁分析报告》《数智化环境下的财会专业人才发展:挑战与机遇》《CFO在企业价值链重塑中的角色与影响》等报告,获媒体报道与转发近百篇。据悉,从2024年起,学校积极落实国家领导人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指示,创建“千企调研”品牌活动,秉承“走千企、访万岗、读中国”的核心理念,组织师生600余人,走访企业500余家,将校园课堂延伸到企业车间,推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设落实。2025年4月上海财经大学高级会计审计学院的成立,更是成为实践育人政策落地的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为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切实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衔接通道,会计学院出台《教师参与行业产业实践实施办法》,引导教师以科研赋能社会服务,再以行业实践反哺教学,实现“科研—服务—教学”良性循环。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完美诠释了财政部“聚焦重大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的高端人才培养要求,也印证了上海财大会计学院院长靳庆鲁“夯实理论研究‘九十九公里’,打通实践‘最后一公里’”的协同发展思路。
从 1917年的会计专业萌芽,到2024年全国首批会计专业学位博士点落地;从1988年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到第五轮学科评估跻身特优。上海财大会计学院以“百年学科为基、数智革新为翼、产学研融合为径”,构建起以“会计+ X”为内核、数智化为引擎、产教融合为路径的MPAcc和MAud专业学位教育体系。这一体系既延续了百年会计学科的“王牌基因”,又紧扣时代需求实现数智破局,更通过产学研协同打通育人链条,最终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正如院长靳庆鲁所言,会计教育需“立足国际宏观视野,扎根中国经济改革实践”,这既是对教育政策的深刻解读,更是新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