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跑酷之上,教育之道——一位青年运动员的跨界成长与体育新思考

2025-10-16 14:31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从国家体操队运动员到职业跑酷选手,再到高校教师,她职业轨迹横跨了竞技体育、极限运动与体育教育三个领域。她以不断突破自我边界的实践,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体育人的专业精神与成长路径。从体操赛场到跑酷街区,她用实力回应质疑,用勇气定义自己,在退役后选择挑战跑酷一项融合速度、力量与创造性的运动。2020年,她在国际体操联合会(FIG)与国际极限运动嘉年华(FISE)联合举办的赛事中创造了中国女子跑酷的最佳成绩,被刊登于《体操世界》。她就是我国职业跑酷运动员、南京体育学院艺术学院体操课程教师林奕彤。

image.png

一、翻越心理壁垒——从体操场到城市街角

“跑酷,也是一种自由的体操。”

从国家体操队退役后,林奕彤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跑酷意味着放弃保护垫与弹板,迎接的是冰冷的水泥地、不可预料的速度与风险。“刚开始真的会害怕。没有保护装置,任何一次失误都可能受伤。”她笑着说。但曾经的体操训练,让她具备了精准的身体控制力和敏锐的空间感。她开始将体操的规范与跑酷的自由结合,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节奏。面对压力,她学会让心中的使命感战胜恐惧。一次又一次的跨越,让她在心理上完成了从安全区到未知区的真正跃迁。

image.png

二、面对争议——用成绩回应所有声音

“别人的声音我都听见,但我更想听见自己的脚步声。”

从体操到跑酷的转变,对林奕彤而言不仅是身体的再训练,更是身份的再定义。作为一名从传统体操项目跨入极限运动领域的女运动员,她要面对的不只是技术挑战,还有来自外界的质疑与偏见。2019年全国跑酷锦标赛暨2020年世界跑酷锦标赛选拔赛期间,她的比赛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面对争议,林奕彤选择用实力回应。仅用十天训练,她便获得全国第三名。此后,她又在2020年亚洲跑酷冠军赛中国区女子技巧赛中夺冠,并连续斩获多项全国赛事奖项。“跑酷圈里女生很少,但我不想因为性别而退缩。”她说。教练的一句话令她铭记至今:“不要因为是女孩就害怕尝试。”如今,林奕彤以稳定的成绩和理性的态度回应一切声音,她坚信最有力的回应,不在言语,而在赛场上的每一次起跳。

image.png

三、以教为学——让热爱在课堂延续

“教学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起跑。”

2022年,林奕彤被南京体育学院武术与艺术学院返聘为体操课程教师。从赛场到讲台,她将运动经验与教育理念相结合,让更多学生在运动中找到自信。她在课堂上不仅讲解动作要领,更鼓励学生感受身体的表达力。她常对学生说:“体操和跑酷一样,都是和自己较量的运动。”在教学中,她把跑酷的开放精神引入传统体操课堂,鼓励学生尝试更多“非标准动作”,用探索和创新去重新认识身体。她相信,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教出多少冠军,而在于唤醒每个人内心的热爱。

结语

从专业体操运动员到跑酷运动员,从推广跑酷运动到培养体操人才,林奕彤始终在探索体育的更多可能。她将竞技体育的专业精神延伸到体育教育一线,用实践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体育人的多元成长与责任担当,也为高校体育教育注入了融合竞技与育人的新活力。

在她看来,跑酷的意义不仅在于突破身体的极限,更在于激发人们的自信与勇气。当前,我国跑酷运动仍处于起步阶段,全国约有百余家民间俱乐部,整体体系尚待完善,女性参与者数量有限。面对这些现实,林奕彤认为,跑酷的普及与专业化需要社会多方合力,运动员的坚持、政府的支持与媒体的引导缺一不可。(王梦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