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范式重构与融合路径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改革的关键维度。然而,传统模式存在“生硬植入”思政元素、文化导向“失衡”以及“单向灌输”等弊端,严重制约了其育人成效。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革命性工具与转型契机。本文旨在阐释数字技术如何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从“机械叠加”走向“生态融合”:先剖析旧范式困境与新范式核心原则,再从教学内容重构、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评价深化三个层面系统展示数字赋能的具体路径;最后提出关键实施策略,为新时代培养语言卓越、文化自信、家国情怀深厚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指南。
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深植跨文化语境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肩负着在培育学生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相统一的重要使命。但在实践中,课程思政常陷入“两张皮”尴尬:思政内容与语言教学机械脱节,形成“语言点讲解+思政口号”的僵硬拼接;文化教学往往只介绍西方文化,缺少与中国立场的自然衔接,导致学生文化认同模糊甚至失衡。这种“机械叠加”旧范式因其外在性、说教性和单向性,难以真正触动学生内心,育人效果有限。
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它们不仅是高效的信息传输工具,更是创设情境、连接互动、深化认知的强大引擎,为破解英语课程思政困境、实现范式跃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数字技术赋能的核心在于推动课程思政从表层、附加式的“机械叠加”转向深层、沉浸式的“生态融合”,从而构建以价值引导为灵魂、语言实践为躯干、数字技术为翅膀的教学新生态。
一、核心理念:从“机械叠加"到"生态化融合"的范式重构
(一)传统"机械叠加"范式的双重困境
1.“生硬嫁接”导致价值认同疏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在完成词汇、语法或课文讲解后,单独开辟一个“思政环节”,附加一段与主题关联不紧密的政治说教或道德训诫。这种“贴标签”式的方法,使语言技能训练与价值引导被人为割裂,形成了“两张皮”现象。学生能够清晰感知到教学设计的刻意性,容易产生心理抵触和认知排异,将思政内容视为额外的、强加的学习负担,而非内在于语言交流的价值内核,其结果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2.“文化失衡”弱化文化自信根基
英语课程天然涉及大量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若教学仅停留在对西方文化现象的介绍与欣赏,而缺乏从中国文化立场出发的批判性审视与比较,便会无形中强化西方文化的“中心性”和“标准性”。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技术手段来自然、生动地呈现中国文化的当代成就与核心价值,教师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失语”或“盲从”,价值引领的目标随之落空。
(二)数字技术驱动的“生态化融合”新范式
数字技术的赋能,旨在超越工具理性,推动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新范式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价值引领—语言实践—文化比较—身份认同”四位一体的教学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中,技术扮演着多重角色:(1)情境创设的引擎,利用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逼真的、可沉浸体验的中西文化场景,使抽象的价值观念具象化、情境化;(2)深度互动的桥梁,通过在线协作平台、实时反馈工具、社交媒体等,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围绕价值议题进行多维度、高频次的思辨与对话;(3)价值共鸣的放大器:利用大数据分析学情,通过AI智能推送个性化内容,使价值引导更加精准;通过数字化叙事、项目成果展示等,让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得以可视化地表达与传播。
在此范式下,思政教育实现了从显性“告知”到隐性“启迪”的根本转变。它不再是外在于语言学习的独立模块,而是如盐化水般溶解于学生利用英语进行思考、交流、辨析与创造的全过程。学生在完成一个虚拟仿真项目、参与一场在线跨文化辩论、或创作一个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短视频时,其文化比较、价值判断与身份认同的建构,是在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中“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最终达成“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二、数字技术赋能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重构教学内容:从扁平化知识到立体化文化浸润
1.建设多维资源库,实现内容精准供给
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筛选海量英文新闻、纪录片、研究论文及原创文学作品,进行译介标注与价值标签化处理。教师可选取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工匠精神”、“乡村振兴”等价值观的素材,形成主题鲜明、语言地道的数字化资源包,结合“学习强国"双语政经新闻与CGTN专题报道,构建展现当代中国气象与时代精神的三维立体化数字教材。
2.构建沉浸式文化对比情境,激发价值思辨
针对文本教学的抽象性局限,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突破。以"城市化"单元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佩戴VR设备沉浸式漫游伦敦金融城与上海浦东,直观感受城市规划理念、审美取向与公共空间利用的差异。借助AR技术扫描教材中的城市图片,屏幕即时呈现中国"海绵城市"模型与英文解说。这种多感官沉浸体验超越文字符号,在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引发现象级思辨:“不同城市发展模式背后的哲学差异何在?中国智慧如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方案?”。
3.推进项目式深度学习,促进知识向行动转化
数字工具支撑项目化学习实践。教师设计驱动性课题,如“为‘一带一路’国家青少年设计展现中国‘和合’文化的交互式数字绘本”或“策划华为折叠屏手机海外市场英文线上发布会”。学生团队运用Canva、Figma进行界面设计,Premiere Pro完成视频剪辑,Minecraft教育版搭建虚拟展台。在整个项目周期中,语言能力(文献研读、脚本撰写、演示陈述)与思政目标(理解国家政策、传播中国声音、坚定创新自信)实现同频共振。思政元素不再是被“植入”的内容,而是转化为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内在驱动力与核心素养。
(二)优化教学过程:从单向传授到多维互动激发
1.交互式课件与实时反馈激荡价值对话
运用智慧教学平台将传统PPT转化为融合实时投票、开放问答与协同白板的交互载体。在“人工智能伦理”专题讨论中,教师发起即时投票,投票结果以可视化图表呈现。教师随即引导学生结合《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进行英文辩论,使价值议题从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转化为基于证据的公共讨论,有效提升参与度与批判性思维。
2.构建混合式“思辨训练场”,延伸价值创造链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路径,延伸价值引导时空。课前通过Moodle或超星平台推送中西方“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对比资讯,学生完成云端对比阅读笔记并提交质疑观点;课中教师基于学情反馈,聚焦争议焦点(中西方隐私观与集体观差异)组织圆桌讨论或微型辩论;课后小组通过Wiki或腾讯文档撰写反思报告,完成观点整合与逻辑判断。全过程数字痕迹为教师把脉学生思想动态提供窗口,实现个性化价值引导。
3.智能写作工具培育正面叙事能力
在学生完成“中国梦”“文化自信”等主题英语作文时,智能写作辅助系统不仅进行语法词汇修正,更实施深度调适:当检测到对中国生态政策的片面化、偏激化或失准表述时,系统自动推送权威数据、典型案例或政府白皮书链接。该工具不限制批判思维,而是引导学生在事实基础上构建创新性、全面性、逻辑性相统一的叙事框架,同步实现语言准确性、逻辑严谨性与价值导向性的统一。
(三)深化教学评价:从知识掌握到价值内化的追踪
1.引入过程性评价与德育数字画像
摒弃“一考定乾坤”的总结性评价模式。运用学习分析技术收集多维过程数据:论坛发帖质量与价值取向、协作平台展现的团队精神与责任担当、虚拟仿真中伦理困境的价值选择。通过数据建模生成动态德育数字画像,可视化呈现学生在价值观、批判性思维与合作能力的成长轨迹,使思政育人效果可量化、可追溯、可反馈。
2.建立预警机制与精准干预
依托大数据识别敏感议题学习中的异常行为:特定视频片段反复暂停、论坛讨论保持沉默或发表极端言论。系统即时向教师推送预警,通过线上私聊或线下约谈实施"精准思政",以数据驱动的方式实现“适时入心”的育人效果。
3.构建多元主体综合评价体系
数字平台引入多元评价者:通过PeerGrade等互评工具让学生互评贡献度与协作精神;视频答辩可邀请企业海外部门主管、在华外国专家或海外合作院校学生参与“英语讲中国”项目评审。“教师—学生—企业—社会”闭环评价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优良品格、文化立场与正确价值观是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通行证"和软实力。
三、关键实施策略
(一)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用”原则
牢记技术始终是服务工具。杜绝为技术而技术的“炫技”现象,所有数字手段必须服务于深化内容理解与促进价值认同,防止形成“数字噱头”与思政目标的新割裂。
(二)同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思政育人能力
教师是范式转型的关键。高校需开展系统培训:既涵盖数字工具应用,更通过专题研讨、集体备课、跨学科研究深化对课程思政本质的理解,提升数字情境设计与价值对话引导能力——培育“数字时代育人师”。
(三)建设数字化教学创新共同体
组建跨学科团队。英语教师、思政专家、教育技术教师、人工智能工程师协同开发数字场景,共建思政案例库,研发智能评价工具,形成开放协同、可持续的育人联盟。
结语
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从外在的机械“叠加”走向内在的有机“融合”。通过内容体系重构、教学过程优化与评价机制深化的系统推进,使技术将价值导向无痕融入语言学习生态,成为学生认知建构与身份认同的必备要素。前路虽面临挑战,但唯有主动拥抱变革、坚守“立德树人”使命,方能开启数字时代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的新篇章。
罗国太,江西水利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江西水利电力大学校级教学改革课程思政专项(项目编号:22SZ002)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