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又见杨升庵》成功首演!这群大学生于五百年庭院“演活”杨升庵
时值明代著名文学家杨升庵入滇五百周年,一部由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与云南演艺集团联合出品的庭院沉浸式话剧《又见杨升庵》,于9月30日在昆明历史文化地标——马家大院成功首演。当观众跟着演员的脚步,在月光与灯光影间移步换景,明代状元杨升庵的故事不再是历史书里遥远的铅字,而成了可感、可触、可与之并肩的鲜活生命。

据了解,该剧不仅是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一次以青春视角重构历史人物、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育人育才,践行文化自信:教育与产业的同频共振


云南翰文教育集团董事长杨红卫对剧目的育人价值与社会意义给予高度肯定。她指出:“在杨升庵入滇五百周年的历史性时刻推出此剧,既是对云南文脉的致敬,也是我们践行文化自信、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的切实行动。我们始终鼓励跨专业融合与校企合作,让人才培养更‘接地气’、更具实用性。通过这样的项目,我们不仅在排一部戏,更是在孵化一批未来能推动行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行业赋能,校企协同:共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云南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唐战华在谈及合作时表示:“我们非常高兴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携手,共同打造这部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此次合作将演艺集团的创作资源与高校的智力、活力相结合,是创新艺术表达、挖掘本土文化的一次重要实践。我们期待这部剧能够走得更远,也希望能持续拓展此类校企共育人才的平台,让艺术教育扎根实践,让文化传承因青春力量而更加生动。”
跨界共创,打破课堂边界:一堂“行走的专业课”
作为云南省首部聚焦杨升庵在滇生涯的舞台艺术作品,《又见杨升庵》从创作到上演,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跨专业项目化课堂”。在历时两年的创排周期中,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舞蹈、音乐、数字媒体艺术等多个专业的学生深度参与其中,实现了从剧本研讨、舞美设计、场景搭建到现场演绎的全流程实战。




对于参与项目的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社会实践课”。从剧本的一字一句打磨,到庭院内一草一木的场景搭建,再到最终的舞台演绎,主导这一切的,正是一群在校大学生。在总导演赵月华、皇甫化江的指导下,他们不再是理论的学习者,而是项目的创造者,通过全程参与剧目打造,不仅扎实锻炼了专业技能,摸清了行业门道,更为今后步入社会、驰骋“人生赛道”做足了准备。
五百年后的回响:青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生命
今年正值杨升庵入滇五百周年,选择以年轻人主导的沉浸式话剧来纪念,别具深意。杨升庵在滇三十余年,将中原文化与云南风土融合,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五百年后,一群年轻人用他们最熟悉、最富有创造力的方式,接续了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又见杨升庵》的成功上演,标志着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在产教融合领域的探索已结出硕果。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云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校企也更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平台,让一代代青年才俊得以在实践中成长,在文化中扎根,用自己的才华与汗水,为民族故事写下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