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转型 AI赋能先行——薛云教授团队亮相广东省数字化教育评价改革培训项目
2025年广东省数字化教育评价改革专项培训项目于7月5日至12日在华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全省各地的高中骨干教师积极参与。7月12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薛云教授及其团队作题为《AI赋能,教研创新》的专题讲座,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高中教学的深度融合,从理论引领到实践应用层层推进,为参训教师带来前沿、系统且可操作的AI教学新视角。
权威专家领衔 夯实AI赋能教育理论根基
薛云教授是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青工委委员,在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具有深厚学术积累。他带领团队成员郭宇玏、史礼栩、陈锦芝、苏梦梦、黄希等,从AI赋能高中教学的基础与进阶实践、典型应用案例、系统平台建设等多维度展开分享,推动AI从“可用”走向“好用”。
讲座伊始,薛云提出“AI是什么”“AI能做什么”“AI赋能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等关键问题,引导学员深入思考人工智能对教育现代化的深远影响。他指出,AI技术正迅速演进,从语言生成、图像识别到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已全面融入备课、授课、作业批改、学情分析、教研支持等教学全流程。“AI并非替代教师,而是成为教师的智能助手,实现减负增效、因材施教和教育公平。”薛云强调。
团队协同演示 展现AI教学全流程应用
在实践展示环节,薛云教授团队成员分别围绕教学流程中的关键节点,系统演示AI如何从工具应用升级为系统级赋能。
团队成员郭宇玏聚焦教学设计的智能化升级,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DeepSeek+XMind"快速生成三维知识导图,并利用"DeepSeek+WPS灵犀"组合实现PPT大纲自动扩写与模板渲染,能够显著提升备课效率。
史礼栩重点展示了"AI工作流构建"的进阶实践。他以"扣子平台"为例,演示了如何通过可视化节点拖拽搭建错题推送、自动批改与成绩分析流程,并结合AI公式编辑技术,实现教学资料中公式的智能识别与LaTeX转换。
陈锦芝则展示了AI在生成教学动画、微课视频以及构建学科知识库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体现了AI技术在教学资源开发中的多样化应用场景。
协力面对挑战 共探智能教育发展路径
讲座最后,团队成员黄希(现任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对本次分享内容进行了系统总结。她指出,AI在教育中的应用仍面临内容安全、学生依赖性、隐私保护等挑战,教师需不断提升数字素养,强化监管与引导能力。她表示,未来教师角色将逐步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和教学设计者,AI将进一步推动个性化学习、智慧课堂和数据驱动教学的发展。
薛云教授在总结中强调,AI的真正价值在于为教育注入灵活性与创造力,实现教学更精准、教研更高效、课堂更有温度。本次讲座通过理论讲解与团队实践演示相结合,系统梳理了"AI+教研"的实施路径与方法工具,为高中教师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提供了扎实的实践支撑。未来,薛云教授团队将持续推进AI技术落地应用,配合加强教师队伍的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提升育人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