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融合宣传创新双轮驱动育人新模式
一所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焕发出时代光芒与青春气息?
今年五月,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洋溢着喜庆氛围——经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复查确认,学院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这是自2020年获评该荣誉以来,学校持续五年深耕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也标志着其思政教育与宣传引导协同创新的育人模式获得国家级认可。荣誉背后,是学校对育人本质的坚守——锚定“新双高”、担当新使命、砥砺新征程,将荣誉转化为行动力,持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如今,一幅以宣传为纽带、思政为根基、文化与创新创业为双翼的育人画卷,正在沅水之滨的校园中徐徐展开。
红色赋能+宣传创新:激活思政教育“基因库”
红色资源的转化利用是文化传承型思政教育的核心路径。常德是一片红色热土,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如何将本土红色资源这一“精神富矿”作用于“大思政”?宣传创新为其提供了激活思政教育“基因库”的载体。
文化传承型思政教育,其精髓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受教育者在对优秀文化的深刻体认与价值共鸣中,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素养。红色资源如何经过精心转化与利用,使其从静态的历史遗迹、陈列的文物展品,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内化的鲜活教育内容,才能真正融入思政教育体系,成为塑造灵魂、赓续血脉的核心力量。
充分发挥学院宣传科室的力量,让宣传创新赋予转化以强大动能。宣传科室作为学校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深谙“活教材”的力量。近年来,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宣传队伍的力量,将“家门口”的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素材:徐溶熙苏维埃政府旧址、林伯渠故居、刘泽远烈士纪念亭等教育基地,成为学生浸入式学习的课堂;常德博物馆的陈列文物,则化作了解红色热土发展历史的生动读本。其它的思政教育课堂方式也层出不穷。去年5月,一场“好家乡红色故事诵读比赛”在校园内掀起热潮。近百名选手同台讲述林伯渠“革命一生奉献一生”、贺龙元帅“一生为党鞠躬尽瘁”等20个红色故事。这场活动通过“讲、读、唱、看”多维联动,使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鸣。选手们或慷慨激昂,或深情款款,将革命精神传递给台下400余名师生,掌声经久不息。在实践教学环节,学院开辟“行走的思政课堂”:组织学生走进徐溶熙苏维埃政府旧址、老兵集团、林伯渠故居、林泽远烈士纪念亭等教育基地。在浸入式体验中,青年学子触摸历史脉动,感悟信仰力量。
该院党委打造的“三维联动”引领格局,将宣传触角延伸至基层——“行走的思政课”走进红色场馆,“泽远·匠心讲堂”探讨教学新思路,3200名新生同上一堂思政课。这些精心策划的活动通过校园媒体矩阵传播,让“无形”的价值引领变得有形。
如今,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创新采用 “四小四大”工作法(“小切口”建设“大思政”课堂、“小机制”联通“大平台”共育、“小活动”锻造“大师资”队伍、“小故事”铸造“大精神”力量),打造出思政育人新格局。这一模式获评常德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为高职院校思政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文化传承+宣传催化:链接文化思政“催化剂”
在思政教育寻求“落地生根”的当下,以宣传为媒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脉深度融入育人实践,正成为一条充满智慧与生机的路径。这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是让思政教育从“云端”走向“沃野”的关键一步——让宣传超越其固有的记录与告知功能,升华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催化剂”,聚焦学生的创新实践与沉浸体验,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体验,最终内化为流淌于血脉的文化自信与认同。
传统宣传之于非遗文脉,常如镜面反射——力求忠实地记录、客观地呈现。然而,当非遗与地域文脉要真正融入育人血脉时,这种“镜像式”的传播便显露出局限:它提供的是“关于文化”的知识,却难以触及“文化认同”的深层土壤。静态的知识难以自动转化为行动的力量,更难以在学生心中培育出蓬勃的文化生命。欲使思政教育“落地生根”,宣传必须完成从“记录者”到“催化剂”的功能蜕变。
在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宣传赋能文化传承的密码,藏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中。去年12月的教学成果展上,学院艺术设计系“潮起朗州”主题展区惊艳亮相。学生将常德文化、非遗技艺与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巧妙融合:《常德印象》以矢量插画解构地标建筑,《渔歌谣》系列服装用蓝白扎染勾勒渔舟荡漾的诗意画面。相邻展台,旅游管理系学子捧出“非遗非常潮”常德钵子菜新品。“迎宾三凉碟”“家常甲鱼鸡”等十道创新菜品升腾热气,非遗技艺在当代餐桌上焕发新生。行业嘉宾们品尝后的赞许表情,被宣传团队敏锐捕捉,转化为校园网首页的生动报道。今年5月的第三届技能节上,非遗元素成为焦点:桃源刺绣和熏香制品散发传统韵味,擂茶与绒花制作吸引师生驻足,糖画、蒿子粑粑的香气萦绕摊位。当省级非遗传承人钟玲现场展示传统香制作技艺,宣传科镜头记录下学生专注的眼神与跃跃欲试的双手。这些影像通过学校新媒体平台传播,让“非遗进校园”从从一个活动名称被催化为一种可感可触、引发共鸣的校园“文化现象”。评论区里,“想学!”“太美了!”“这就是我们的根!”的留言如潮水般涌现。
宣传的镜头,在此刻超越了记录者的角色,成为一剂高效的“文化催化剂”。它不仅精准捕捉了那些稍纵即逝的闪光时刻,更通过快速、广泛的传播,也将这些蕴含文化魅力的“瞬间”无限放大、沉淀、发酵。当学生看到自己专注的身影出现在官方推送,当创新设计获得社会的点赞,当亲手制作的蒿子粑粑被家人朋友羡慕——“我参与、我创造、我属于此”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由此产生。思政教育也因此不再悬浮于理论高空,它深深浸润在看得见的匠心、尝得到的乡愁、摸得着的技艺里。
产教融合+宣传助推:点燃匠心创新“新火种”
宣传深度介入产教融合,是塑造新时代青年“技能报国”价值观的关键途径和有力保障。
当前,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职业教育逐渐获得认可,但社会上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白领、轻蓝领”的陈旧观念,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职业发展通道、待遇保障仍有提升空间,影响了青年选择技能成才之路的积极性。“宣传深度介入产教融合”,能更好地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它让青年在真实的生产场景和优秀工匠的引领下,深刻认识到技能的崇高价值,建立起对技能岗位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将“掌握精湛技艺、服务国家发展”内化为自觉追求,为“技能报国”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情感动力。
学校宣传部门可以通过主流媒体、新媒体、行业平台、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渠道,采用新闻报道、专题纪录片、短视频、主题宣讲、技能展示、成果博览会等多种形式,进讲好“融合故事”、“工匠故事”和“报国故事”,让学生们获得榜样示范、文化浸润及价值认同。
在2023年第六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舞台上,学校推出的“桃花灼灼”项目从138个优秀项目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摘得湖南省中职组唯一金奖。项目团队学生路演时沉稳得体的表现,被制作成宣传视频在校内循环播放。评委“精致唯美的专业设计,创新传承非遗的社会担当”的高度评价,成为校园文化墙上最醒目的标语。敏锐捕捉这一案例的示范价值,宣传科室再次发力,将项目从市场调研到产品落地的全过程包装成“双创育人实践典范”,通过专题报道、成果展示等形式广泛传播,点燃更多学子的创业热情。
产教融合的深度,决定着职教育人的高度。该校宣传科将镜头对准校企合作前沿:中联产业学院、京东电商学院、桃花源文旅产业学院等校企共建平台的教学场景,被转化为直观影像;学生毕业即就业的典型案例,被编写成《蓝领工匠成长记》系列故事。当2024年技能节的VR焊接模拟器、3D打印、格斗机器人等科技体验区挤满学生,宣传团队即时推送的图文快讯,让“一技在手,一生无忧”的主题口号深入人心。学院还与常德博物馆、科技馆等六大场馆共建文旅产教共同体。2024年,200余人次学生参与场馆服务,策划“丁玲文学主题展”“军工三线建设影像志”等专题项目。当学生担任文化解说员、策展助理时,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从认知升华为责任。
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40余个学生社团将活动阵地延伸至社会现场:“绿禾创新”团队推广农业科技,“红色轻骑”服务队宣讲理论,“金领工匠”社团开展家电义务维修。近两年累计开展活动60余次,参与学生1900余人次,志愿服务覆盖100余市县。将技能转化为学生“为人民服务”的行为逻辑。“泽远·匠心讲堂”邀请全国技术能手杨志分享成长经历,普通职工到行业楷模的奋斗故事,通过校园媒体报道引发学子共鸣。而贯穿全年的“书香校园”建设,则通过读书之星评选、经典诵读等活动报道,让书香浸润学子心灵。
宣传不仅变成了成果展示窗,更是价值塑造场。它深度挖掘项目的社会意义、个体的成长故事、校企合作的育人成效,将赛场荣誉转化为普遍认同的价值追求,将技能学习升华为“匠心报国”的使命担当。可以说,宣传举措构建了“宣传引导-价值内化-行为转化”的育人闭环,使创新创业成为驱动学校发展的轮胎。这不仅是解决当前人才结构性矛盾、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建设技能型社会和制造强国的长远之策。(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