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研学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

2025-09-28 15:10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摘要:红色研学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具备情境性、体验性和互动性等独特优势。红色研学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革命遗址、倾听红色故事、参与情景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深刻理解红色文化内涵,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灌输到情感认同、再到实践转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红色研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转化

红色资源是对党百年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研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如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场所,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拓展到历史现场,实现了由静态理论讲授向动态实地感悟的转变。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及感染力,更让学生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养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如何促进“红色研学”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统一,成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关键课题,本文旨在从实践层面出发,探索红色研学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现实困境: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

“游而不学”所表现的表面化情形,部分红色研学活动在组织上偏重参观游览,缺乏深度的教育引导与内容挖掘,学生往往仅停留在“走马观花”样的参观层面,对红色资源背后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把握不足,导致研学的实际成效变差。

“教而不化”的形式主义倾向,有的红色研学活动虽说已安排讲解和教学环节,但施教方式单一,多数以单向的灌输模式为主,缺少互动跟体验属性,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不易引发情感共鸣和思想上的认同,造成教育效果只停留在浅层。

“学而不用”的脱节化问题,红色研学活动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不够紧密,研学成果没有有效转化为学生的实际举动,怎样让红色精神内化进价值追求里,落实为行动上的习惯,是当前红色研学活动需要攻克的关键要点。

二、路径探索:实现深度融和的实践策略

内容设计:从"景点串联"到"主题深化"。凸显主题引领:每次开展的红色研学活动应明确设定主题,诸如“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体现形式”“延安时期的艰苦奋斗实践”等,依照主题细心设计研学路线及内容,查找地方特色:结合当地红色资源的属性,建设带有区域特色的研学课程。如同井冈山地区,可以重点开展“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研学事宜,遵义地区可凸显“遵义会议与伟大转折”的研学项目,聚焦层次递进: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筹备差异化的研学内容,低年级以感性认知为主,高年级增加理性思考的深度。

方法创新:从"单向讲解"到"多元互动"。情景再现式教学:在历史现场安排情景剧表演、角色扮演之类的活动,让学生置身其中体会历史场景,如在遵义会议旧址搞模拟会议,安排学生充当参会代表,切实理解会议的重大意义。实地探究式学习:筹备研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采用查阅资料、实地勘察、访谈调研等方式,自主研究红色历史背后的故事跟精神。真切沉浸式体验:筹备“重走长征路”等体验活动,凭借实地徒步、野外歇营等形式,让学生亲自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苦岁月。

过程管理:从“开展活动”到“全程育人”,出发前充分准备:实施前置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研学地的历史背景,带着问题去开展研学活动;研学途中深度参与:开展学习小组,配置引导老师,及时组织讨论互动,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索;研学结束后持续强化:利用成果展示、心得分享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巩固研学成果,推动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成效评估: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把过程性评价跟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不仅聚焦于研学报告的质量,更要留意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情感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表现。显性评价跟隐性评价彼此补充,既要评估学生对红色知识的掌握情形,也要留意其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积极转变,短期评价与长期跟踪相衔接。建立研学效果跟踪机制,通过后续观察、交流等方式,评估红色研学活动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长期影响。

条件保障:确保研学活动持续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指导教师培训,提升其组织开展红色研学活动的能力。聘请党史专家、老干部、纪念馆讲解员等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做好资源整合利用,与红色教育基地缔结长期合作的关系,打造特色研学课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构筑红色资源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经费支持保障,筹备专项经费,完善安全保障机制,为红色研学活动的持续进行提供有力后盾。

三、案例解析:以西安外国语大学“新时代青年延安行”红色研学实践活动为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关于“大思政课”、革命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陕西革命文化资源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积极组织参加“新时代青年延安行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红色研学活动,并部署相关工作安排,于2024年和2025年暑期,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和思政课教师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集结出征。在为期6天的研学中,师生队伍以西安为起点、延安为终点,途经泾阳、富平、耀州、宜君、洛川、富县、甘泉等地,一路追溯抗战时期爱国进步青年奔赴延安的线路。在各个革命旧址、纪念馆,研学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细致学习了一段段红色历史的背景、发展过程和革命成果,深刻感受着先辈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革命精神。

研学活动采取了以下创新做法:

第一,任务驱动式学习:将学生分为若干课题组,分配任务。在延安行活动中,根据纪念馆背景、发展历程的独特性,学生分组在多个革命旧址开展了特色的学习活动。在直罗镇战役纪念馆开展《上兵伐谋》沙盘制作活动,小组成员在一块块沙土的堆砌,一次次战略战术的讨论中,追忆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往昔岁月。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旧址开展的信封解密环节,小组成员在字里行间寻找线索,用智慧和耐心解开历史的谜团。在新闻纪念馆陕北公学开展的新闻手抄报制作,是对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尝试,小组成员搜集资料、设计版面、撰写文章,将此行所学所感转化为生动的文字与图像。

第二,现场微党课:在重要历史节点邀请当地党史专家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现场授课。例如付粉鸽教师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讲授了题为《抗战时期进步青年奔赴延安》的思政课,以抗战期间千千万万追求进步的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寻找光明的历史故事启迪新时代青年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王有红老师在洛川会议纪念馆讲授了题为《历史转折关头的重要会议》的思政课,解读了洛川会议的地位及作用,教导青年学子以史为鉴,不忘前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用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汇聚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苟昭赟老师在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内讲授了题为《做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时代新人》的思政课,深刻解读了八字校训,勉励新时代青年立鸿鹄之志,做有为青年等等。

第三,体验式教学:在甘泉雪地讲话旧址,开展“重走革命路”的特色实践活动,亲身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足迹;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以朗诵的方式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用青春之声表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宝塔山下,举行宣誓仪式,立下青春誓言;在桥儿沟革命旧址与延安文艺纪念馆,开展制作版画、传唱红歌等文艺活动。互动体验式的实践活动使得革命历史更加具象化地在现实中展开,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百年大党在千锤百炼中展现的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激发学生争做坚定有为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四,反思性研讨:组织研讨交流会,分享当日见闻感受,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学生们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中展开以“红星闪耀”,为人民服务过时了吗”等主题的研讨交流活动。

第五,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产业调研,学思践悟中展绘新篇。通过对宜君梯田和甘泉县八千里豆干厂的深入调研,了解到,近年来宜君县通过推广生态农业、实施科学种植,使得梯田的效益显著提升,不仅粮食产量稳步增长,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宜君梯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载体,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甘泉八千里豆干厂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为当地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与贫困户签订购销合同,让贫困群众分享企业发展红利。负责人表示,在未来,将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吸收更多农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研学队伍通过实际调研看到了乡村地区向上发展的生机活力,更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红色研学实践活动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路径,通过科学设计研学内容、创新红色研学方法,构建成效评估体系,完善保障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活动载体、加强全程督导,可使红色资源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学内容,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中薪火相传,未来需不断探索高校红色研学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路径,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提升育人的实际效果,为培养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作者:吴思曼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