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马院教学团队:“韧性思政”熔铸暑期实践课堂 锻造知农爱农时代新人硬核素养
这个夏天,巴蜀大地的田间地头、红色场馆与乡村课堂,成为何思妤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开展“韧性思政”育人体系的生动实践场。团队师生将思政教育韧性特质融入暑期社会实践全链条,通过校地共研解码共富路径、红色研学筑牢信仰根基、志愿服务淬炼担当本色,在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火热一线锻造学子“思想不断链、行动不脱节、价值不动摇”的硬核素养。
机制韧性:破界融合激活共富新动能。在攀枝花仁和区共富一线,何思妤教授带队开展“党建引航集体经济”实践,彰显“韧性思政”的机制创新。团队贯通三重维度:于三线博物馆淬炼创业精神,深入彝族乡村解码“党建+产业链”融合密码,与基层干部共破发展难题。何思妤提出构建“双向赋能”机制——将共富案例转化为思政金课,推动研究生驻村调研、乡村能人进讲堂,实现校地资源的韧性链接,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动能。
价值韧性:红色基因铸牢三农初心。会理会议遗址迎来一群特殊的“取经人”。教学团队师生重走长征路,在“坚持真理、团结奋进”的精神地标中夯实质朴初心。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熔铸为服务“三农”的价值锚点,彰显“韧性思政”助力信仰根基筑牢的重要功能。
行动韧性:乡土服务淬炼兴农铁肩膀。“韧性思政”育人成效在石棉县生动绽放。研究生唐芯雨、邹蕊汐以思想韧性催生行动担当:创新支教方法赋能乡村教育,牵头“筑梦棉棉”托管班定制留守儿童成长方案。共青团石棉县委致信赞誉其“诠释新时代青年使命”,印证了教学团队“厚情怀、勇担当”人才特质培育成果。团队学生将理论热忱转化为解决基层难题的具体实践,淬炼出“知行合一”的硬核服务韧性。
教学团队正将暑期“行走课堂”的丰硕成果,转化为《大国三农》等教材案例与数智教学资源,持续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强国先锋。当思想的韧性深度融入实践的土壤,农业现代化征程必将迎来更多“压不垮、打不倒、冲得上”的川农力量。(供稿:四川农业大学冯义强、黄岑玥、易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