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西南交通大学青鸽志愿服务队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活动

2025-09-19 15:02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大力传承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坚定爱国报国信念,西南交通大学青鸽志愿服务队于7月6日至7月7日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活动。团队以“硬核史料+沉浸式体验”的组合讲解,将“两弹一星”精神从历史课本搬进少年生活。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活动第一天,志愿者们前往喜安社区进行第一次志愿宣讲活动。首先队员武一凡通过一段珍贵的历史纪录片,带领大家回顾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

“这是1955年的‘开业之石’,中国核工业的第一步,就从这块铀矿石开始。”7月6日的喜安社区,队员武一凡播放的纪录片里,一块看似普通的矿石,瞬间抓住了全场目光。镜头流转间,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的艰辛被具象化——而更让孩子们屏息的,是王淦昌院士的“17年匿名人生”。“三次离诺奖很近,却甘愿用‘王京’这个名字,在戈壁滩隐姓埋名。”当讲到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王淦昌带着团队“啃硬骨头”,还和邓稼先在戈壁滩“星夜对饮吐真名”时,现场的安静里多了几分动容。没有刻意煽情,这段史料却让“爱国”不再是抽象词汇,成了科学家笔下的公式、戈壁滩上的脚印。

image.png

此外,活动现场还设置了核科技知识问答环节,在互动环节,青鸽志愿服务队成员通过模型演示和趣味问答,向喜安社区的小朋友们科普了核能基础知识,并开展趣味互动小游戏。第一天结束时队员武一凡总结道:“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社区持续开展科学家精神学习活动,让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image.png

航天精神润童心小小卫星载梦想

活动第二天,志愿者们带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给小朋友们科普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故事。志愿者以“太空中的‘中国歌唱家’”为切入点,向孩子们讲述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故事。“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成为太空中首个奏响《东方红》旋律的‘中国使者’。这颗卫星直径仅1米,重量却超过美国、苏联首颗卫星的总和,彰显了中国航天起步阶段的硬核实力。”志愿者结合图片展示,用简洁语言介绍卫星的基本参数与发射意义。随后,志愿者进一步讲解了卫星研制的历史背景:“从1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研制人造卫星的构想,到1965年‘651工程’正式启动,再到1970年成功发射。

image.png

科普宣讲结束后,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组装环节正式开启。志愿者向孩子们分发材料包,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请在志愿者们的陪同下进行组装,切勿吞食细小零件。”组装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提问:“这个部件是卫星的太阳能板吗?”“如何固定卫星主体结构?”志愿者逐一解答疑问,指导孩子们按步骤完成拼接。当一个个迷你“东方红一号”立起来,孩子们举着作品笑个不停——这不是简单的手工课,而是让“航天精神”从耳朵里“走进”手心里,让“敢为人先”成了自己拼出来的成就感。

活动尾声,团队合影留念。志愿者也结合孩子们手中的模型寄语:“每一个零件的精准拼接,都像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用信念与智慧搭建起中国航天的根基。这种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两弹一星’精神,需要我们代代相传。”

image.png

“不是让孩子背故事,是让他们懂得,今天的‘厉害’,都是前人咬牙拼出来的。”活动最后,队长武一凡由衷地话道。两天时间,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能看、能听、能动手的“精神传递”——当铀矿石的故事、卫星的零件住进少年心里,“两弹一星”精神就有了新的“传承人”。(撰文:王佳轩、武一凡)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