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青岛大学以产业真问题驱动研究生在一线锤炼成长

2025-09-16 17:51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如果不是参与企业的热泵系统优化项目,我可能至今都不知道实验室数据与生产线参数的差距。”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25届研究生陈文浩回忆起在海信空调有限公司的实践经历,仍感慨不已。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他和团队针对设备能耗问题反复调试,最终使系统能耗降低 15.2%,相关成果不仅获全国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还被企业直接应用于生产。这是青岛大学“四梁八柱·双擎共振”培养体系下,研究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的缩影。

课题源于产业:让研究“接地气”

“研究生培养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瞄准企业真实需求。”该成果核心成员、青岛大学张老师表示。团队打破“理论学习-实验室实验-论文撰写”的线性培养模式,将企业技术痛点作为研究生课题的“源头活水”。

具体实践中,企业通过校企对接平台定期发布技术需求,高校联合企业将需求拆解为可研究的课题,再匹配给相应方向的研究生。2023年,青特集团提出“重型卡车车架轻量化”需求,青岛大学迅速组建由3名研究生、2名高校导师、1名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攻关团队。研究生王申作为核心成员,常驻企业生产线3个月,采集海量运行数据,最终提出的“生物质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使车架重量减轻10%,强度提升8%,相关研究获评2024届青岛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王申也以“技术骨干”身份入职青特集团。

“以前选课题多依赖文献,现在跟着企业需求走,研究更有方向感。”2025年青岛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刘汉卿说。他的课题“基于无网格方法的声屏障优化设计”,源自青岛市政工程的实际需求,研究成果已被用于城市快速路声屏障改造项目。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该体系下60%以上的研究生课题来自企业真实需求,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的研究生比例从不足30%提升至85%,研究生人均参与1.2项企业技术攻关项目。

能力始于实战:以 “竞赛+实践”锤炼硬本领

“实践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成果团队深谙此道,构建“课题实战+竞赛驱动”的实践培养体系,让研究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

在课题实战层面,团队要求每名研究生至少深度参与1项企业横向课题,全程跟进“需求调研-方案设计-现场调试-成果交付”全流程。2024年,研究生刘振佳参与“污水处理用碳基吸附材料研发”课题,在青岛市团岛污水处理厂反复试验,最终研发的材料吸附容量较传统材料提升25%,获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二等奖。“在厂里每天面对真实水样,比实验室的模拟样本更复杂,但也更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刘振佳说。

在竞赛驱动层面,团队组建“低碳循环”“智能装备”等专项竞赛团队,由高校导师与企业专家联合指导,以竞赛检验实践成果。2024年9月,第三届全国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中,青岛大学研究生团队表现亮眼:陈文浩团队的“氮硼共掺杂碳微球可控制备助力高效可充锌-空气电池”、宋协群团队的“基于沸石模板碳材料的吸附式压缩CO<sub>2</sub>储能系统”双双斩获全国一等奖,两项成果均源自企业合作项目。

“竞赛是实践的‘试金石’,能倒逼研究生把理论学深、把技术练精。”指导教师皮老师表示,近三年研究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46项,其中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获奖成果转化率超30%。

生态成于传承:构建多层级育人网络

“一名优秀研究生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传帮带。”成果核心成员、青岛大学王教授说。团队依托“传帮带制度”,构建“企业专家-高校导师-优秀研究生”三级指导链,形成经验传承、能力互补的育人生态。

企业专家通过“产业讲堂”“现场授课”等形式,传递行业前沿动态与技术标准;高校导师搭建学术框架,指导科研方法;优秀研究生则分享实验技巧、论文写作经验与企业实践心得。2023年,获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的程隋福,在担任“助教”期间协助指导低年级研究生开展无网格方法研究,其指导的刘汉卿团队 2025年再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形成“优秀引领优秀”的良性循环。

针对师资结构单一问题,团队还实施“双向提升”计划:每年选派10余名高校导师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技术研发;邀请20余名企业技术专家担任“产业导师”,参与研究生课程教学、开题答辩。2024年,企业专家累计授课20余课时,指导研究生开题60余人次,高校导师中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比例从35%提升至72%。

如今,该体系已形成“学术有高度、实践有深度、产业有温度”的育人特色。2024届研究生就业率达95%,82%入职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3%。“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校地企合作,让更多研究生在服务产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李老师表示。(李延辉)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