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齐风鲁韵·文脉创新”实践团探寻齐鲁文化——解码山东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三原色”
2025年8月25日至29日,一场特殊的“行走的思政课”在齐鲁大地上生动展开。来自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齐风鲁韵·文脉创新”实践团一行9人,沿着济南、章丘、曲阜至临沂的文化脉络,开启了一场为期五天的深度探寻之旅。此行旨在将“思政小课堂”无缝融入“社会大课堂”,通过实地调研与亲身体悟,系统解码山东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色交融”与创新发展方面的实践成果。团队以文化为钥匙,以实践为路径,深入企业车间、探访圣贤故里、走进样板乡村、缅怀革命先烈,力图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串联成一幅可感可知的立体画卷,探寻齐鲁大地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征程中“走在前列”的深层动能。
触摸千年文脉——解码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密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齐鲁大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如何让沉淀千年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活”起来,成为实践团此行探寻的重要课题。团队便选择了浓缩齐鲁数千年文明史的山东博物馆。
步入“海岱日新”古代史展厅,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一件件“无声的史诗”静静陈列,却以其独特的形态与肌理,诉说着齐鲁先民的智慧与精神。在龙山文化展区,一件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在冷色灯光下呈现出近乎透明的质感,其器壁最薄处仅0.2毫米,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登峰造极的制陶技艺。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陶同学在展柜前驻足良久,轻声感叹:“这不仅是一件器物,更是先民们追求极致、挑战极限的工匠精神的物化体现。这种精神穿越千年,依然能给予我们深刻的震撼与启迪。”
不远处的商代青铜器展柜中,著名的“亚醜钺”以其狰狞而威严的人面纹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件集兵器与礼器于一身的青铜钺,其斑驳的铜绿之下,一面是象征征伐与权力的“力”,另一面则是通过繁复纹饰所表达的、对神明与秩序的敬畏之“礼”。“礼”与“力”的结合,将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社会核心观念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当视线转向“山东古代清官廉吏史话”特展,从东汉羊续“悬鱼拒礼”的清廉自持,到“四知先生”杨震深夜却金的坚定操守,再到孔府内院悬挂的《戒贪图》对后世子孙的警示,一条清晰的“廉政文化”脉络贯穿古今。
如果说博物馆的文物是静态的历史切片,那么圣贤故里曲阜则上演着传统文化动态传承的鲜活戏剧。为深入探寻儒家文化的发源与当代价值,实践团来到曲阜,开启了一场触及灵魂的“一日行”。
在2019年落成的孔子博物馆,现代科技与古老智慧的碰撞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展厅中央,一尊高达九米的全息孔子像巍然屹立,伴随着庄严的雅乐,《论语·为政》篇的章句逐字在其周身亮起、流转,仿佛圣人正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光,向来者谆谆教诲。另一侧的“圣迹图”数字长卷,则以动态壁画的形式,生动再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颠沛与执着,让“克己复礼”的理想不再是冰冷的课本文字,而成为可随指尖滑动而感知的天下大道。
午后,团队一行来到孔庙。穿过巍峨的“万仞宫墙”,古柏森然,碑林肃立。在大成殿前的杏坛,一块“政德教育现场教学点”的牌子引起了团队的注意。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已成为面向全国干部的政德教育基地,定期开讲“正心修身、正己化人”等主题课程。“我们不仅仅是讲解孔子的生平,更是深度挖掘儒家思想中关于为政、修身、齐家的智慧,并与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要求相结合。”一位现场教学的老师告诉实践团,“让干部们站在孔子讲学的地方,思考‘为政以德’的当代意义,这种沉浸式体验带来的触动是普通课堂无法比拟的。”
傍晚17时30分,当游客渐次散去,孔庙的暮鼓准时敲响。十二声沉浑的鼓声,沿袭清代《文庙祀典》古制,回荡在静谧的庭院中。这既是景区闭园的信号,更是对传统礼仪的现代演绎。实践团就此与曲阜市文旅局的一位负责人进行了交流。“曲阜如何平衡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暮鼓’这样的仪式对现代游客意味着什么?”团队成员抛出了心中的疑问。该负责人回答道:“这是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的原则是‘活态传承,融入当代’。我们做的不是简单的复古表演,而是让古老的礼仪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回响。‘暮鼓’不仅仅是一个闭园信号,它为游客一天的游览画上一个庄重的句号,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仪式感。在这种仪式感中,游客能获得超越普通观光的精神滋养。这正是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文化自信的直接体现。”
走进红色热土——感悟沂蒙精神的时代回响
山东不仅是文化大省,更是浸润着热血与信仰的革命老区。恰逢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特殊历史节点,为深切体悟齐鲁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实践团专程奔赴“红嫂故里”临沂——一座被红色记忆浸润的英雄城市。
事实上,这次红色探寻的伏笔,早在山东博物馆的展厅中就已埋下。在“大道之行——山东近现代历史文化展”中,实践团成员已对齐鲁大地的抗战历程有了宏观认知。而当我们走进临沂沂蒙革命纪念馆,历史的厚重感与情感的冲击力变得前所未有的真切。
展厅内,一件件历经烽火的实物静默无言,却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峥嵘岁月。锈迹斑斑的大刀、村民自制的地雷、记录着“最后一次党费”的布袋……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个感人至深的家国故事。
在“沂蒙红嫂”展区,一幅幅黑白照片和复原场景让所有成员为之动容。“沂蒙红嫂”原型明德英在日军“扫荡”时,不顾自身安危,用乳汁救活一名八路军伤员的感人故事,以最朴素、最原始的母性光辉,诠释了人民与军队之间超越血缘的深情。还有“沂蒙母亲”王步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了几十名革命后代,而自己的四个亲生孩子却因营养不良等原因夭折。这些真实的历史细节,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变得具体、可感,充满了直击人心的力量。
走出纪念馆,实践团与该馆的一位党史研究员进行了深入交流。“除了缅怀历史,沂蒙精神在今天对临沂的发展有何实际影响?”团队带队老师问道。研究员回答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沂蒙精神绝不是一个尘封的历史符号,它是临沂这座城市的‘根’与‘魂’,是推动我们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临沂作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正努力将沂蒙精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动能。我们通过‘红色+研学’‘红色+演艺’‘红色+乡村振兴’等多种模式,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随后,团队来到与纪念馆毗邻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园内松柏苍翠,庄严肃穆,六万余名革命英烈的忠魂在此安息。在陵园的纪念塔前,团队成员集体默哀,向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献出生命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见证发展活力——探寻“齐鲁样板”的精神动能
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根”,革命文化是“魂”,那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引领当代中国阔步前行的“光”。这种文化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智慧结晶。实践团深入先进企业与样板乡村,探寻新时代齐鲁大地蓬勃发展的精神动能。
在济南,实践团先后走访了浪潮集团和齐鲁制药集团。在浪潮集团的展厅,一排排服务器指示灯如繁星闪烁,“计算力就是生产力”的标语直观地揭示了数字时代的发展逻辑。而在齐鲁制药的生产车间,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上,细胞培养液在密闭管道中有序流淌,“大医精诚、家国天下”的红色横幅悬挂在醒目位置,传递出医药企业心系民生的责任与担当。实践团在与企业代表的交流中发现,儒商文化中“以义取利、经世济民”的价值准则,并未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消逝,反而以新的形式融入了现代企业的发展基因,转化为诚信经营的商业伦理和创新突破的内生动力。
而要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深刻地改变社会面貌,没有什么比走进乡村、见证蝶变更具说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探寻共同富裕在乡村的实践路径,实践团来到济南市章丘区的三涧溪村。这里是全国闻名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但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班子涣散、产业空白、环境脏乱的“问题村”。
实践团与村党委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座谈。面对“三涧溪村是如何实现‘破局’的?”这一核心问题,他的回答朴实而深刻:“关键就一条,坚持党建引领。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我们首先是把村两委班子拧成一股绳,以公开、公正、透明的村务管理赢得民心。人心齐了,泰山都能移。”
在党建引领下,三涧溪村在产业、民生、文化三条主线上同步发力,将昔日的“问题清单”彻底改写为今天的“样板答卷”。在产业上,村里成立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发展集美食街、精品民宿、农创园、电商直播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仅用半年时间就推动村集体经济迈入“千万级”行列。在民生上,平坦的柏油路、设施齐全的养老服务中心、窗明几净的社区卫生站,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在文化上,村里不仅精心保护古井、老宅等历史遗存,还创新性地设立了“家训墙”和“善行义举四德榜”,将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美德量化为积分,村民可以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就让‘好人有好报’从一句口号,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乡风文明自然就蔚然成风。”村党委工作成员介绍道。
为了让乡村振兴的故事深入人心,村委会还成立了理论宣讲团,将党的政策用“家常话”讲给村民听;创作出版了记录村庄奋斗史的书籍《涧溪春晓》,并将其改编成话剧,由村民们自己搬上乡村大舞台。“当村民们在舞台上扮演过去的自己,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时,那种自豪感和凝聚力是任何外部宣传都无法替代的。”他说。这些举措,正如章丘区在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所强调的,是“让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
此次实地调研,让实践团对乡村振兴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他们总结出三涧溪村成功的六大关键要素:以农业为根基保障粮食安全与产业基础,以文化为脊柱凝聚人心与乡愁,以科技为东风提升效率与附加值,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确保方向正确,以党建为核心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确保成果共享。这六大要素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的坚实支撑,也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当实践团的行程在三涧村村的欣欣向荣中画上句点,五天的“行走的思政课”也暂告一段落。这五天里,团队用脚步丈量了齐鲁大地如何将“礼乐、家国、清廉、创新、奋斗”等精神标识,深刻地书写在城市与乡村的每一寸肌理之中。他们完成了超过五万字的调研笔记、十余份深度访谈实录,为后续的学术研究积累了宝贵而鲜活的一手资料。
实践团指导老师、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丹丹老师在总结时评价道:“这次实践的意义远超预期。它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印证,更是一场信念的淬炼。学生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亲历者。他们亲眼看到理论如何指导实践,文化如何塑造未来,奋斗如何改变命运。当他们在博物馆的文物前沉思,在红嫂的故事里动容,在三涧溪村的田埂上与村党委对话时,思政课的道理就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了。这比任何课堂教学都更深刻、更有力。”
列车驶离齐鲁,暮色四合,但实践团成员们的心中却点亮了一盏明灯——那是古老礼乐与时代新风在同一节拍里共鸣,是革命薪火与青春热血在同一脉搏里奔腾。
八十年抗战胜利,换来山河无恙;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让齐鲁大地旧貌换新颜。这片土地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刻度证明:传承不是僵化的回望,而是让千年前的鼓点继续为今日的心跳赋予节奏;创新也非凭空的颠覆,而是把先贤的规矩与智慧,应用于更广阔的未来。此刻,实践团的成员们带走的,不仅是满满的行囊与笔记,更是一把被时代淬炼过的“钥匙”。这把钥匙的一端,连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老誓言;另一端,则指向“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青春锋芒。钥匙在手,前路即开——他们将把这次实践的所学、所思、所感,转化为未来学习和工作的不竭动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让传统生根,让创新开花,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