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铁锰循环破难题 生态修复谱新篇——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苏俊峰教授

2025-09-12 14:59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当今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制药、化工等行业蓬勃兴起,然而,其带来的废水问题却如阴霾一般,笼罩着环境治理的天空。这些废水成分极为复杂,毒性强大,仿佛一个个隐藏在暗处的“生态杀手”,成为了环境治理领域中令人棘手的难点。当制药废水的化学药剂在河流中织就毒网,当电镀厂的六价铬如暗箭潜藏水体,传统处理技术面对复合污染时总显力不从心。传统的废水处理技术在面对这些复合污染物时,就如同手持简陋武器的战士,难以突破同步去除的瓶颈,对此束手无策,力不从心。

就在这困境之时,有一位科学家从自然界的微量元素循环中找到了破解之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苏俊峰教授,他长期从事微污染水体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他带领团队独辟蹊径,开创性地构建了基于微生物锰循环的协同增效治理体系,为环境治理带来了新的曙光。不仅破解了复合污染物同步去除的难题,为应对水体复合污染挑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更开创了低碳环保的技术新范式。

image.png

铁锰织网护碧水循环破局焕新生

当代社会,制药、化工等行业排放的废水含有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与过量氮素,形成复杂复合污染,传统处理技术难以同步去除这些特性各异的污染物。

在环境科学领域,苏俊峰带领团队常年不断探索研究,聚焦于微生物锰循环这一独特领域。他们创新性地将锰氧化与锰还原两种功能菌巧妙耦合,犹如搭建了一座精妙的“电子传递桥梁”。

锰氧化反硝化菌就像是勤劳的“搬运工”,以锰离子为电子供体,不知疲倦地驱动着脱氮反应;而锰还原反硝化菌则像是技艺精湛的“修复师”,能够实现高价锰的再生回用。二者共同协作,形成了一个动态循环、生生不息的电子传递网络。

这一创新性的体系,就如同为废水处理注入了一剂“良方”。它成功减少了对外源碳的输入,避免了传统工艺依赖有机碳源而导致的二次污染风险,就像为环境穿上了一层“防护衣”。不仅如此,还大幅降低了能耗与运行成本,完美契合了“双碳”目标下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铺上了坚实的基石。

为了让这一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苏俊峰和研究团队依托“功能材料-高效菌群协同增效”的创新理论,开启了一场精妙的“微观调控之旅”。他们如同微观世界的“魔法师”,通过精准调控功能材料表面微环境,定向富集锰循环功能菌群。功能载体与锰循环高效菌株的结合,就像是强强联手的“超级战队”,构建起了高效的生物膜反应器系统。这一系统展现出了惊人的实力,能够实现水体中药物残留、重金属离子与硝酸盐三类特征污染物的同步高效降解,如同一位“全能卫士”,守护着水体的纯净。

不仅如此,苏俊峰团队还深入到微观机制的层面,通过多维度挖掘系统,探寻锰循环驱动复合污染物去除的奥秘。他们的努力,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提供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技术方案,犹如在黑暗中为工业废水处理指引了一条光明大道。

苏俊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分离出锰氨氧化细菌MAY27,证实了微生物介导的锰氨氧化新型生物脱氮途径的存在,并阐明了锰氨氧化细菌对氮循环的影响。团队的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领域展现出了显著的科学价值与应用潜力。

与此同时,苏俊峰团队的研究并未止步于锰循环,他们进一步探索了铁循环的污染治理潜力,发现了更令人惊喜的结果。团队在Water Research发表的铁循环研究,展现了元素循环治理的精妙艺术。他们筛选的Aquabacterium sp. XL4菌株,能在pH6.5、碳氮比4:1的最优条件下,通过铁氨氧化(Feammox)与硝酸盐依赖型铁氧化(NDFO)的耦合反应,同步去除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及铅、镉、铜等重金属。实验表明,该菌株可使重金属去除率突破90%,氨氮转化效率达到传统工艺的2.3倍。

团队创新开发的铁-腐殖质生物固定化技术,将微生物活性提升到新高度。他们以聚乙烯醇/海藻酸钠为基材,负载铁离子与腐殖酸制备的FHB载体,在贫营养水体修复中展现出惊人效能。扫描电镜显示,载体表面形成的纳米级铁氧化物颗粒,不仅能高效吸附重金属,其与腐殖质构成的氧化还原微环境,更使反硝化细菌活性提升40%。生物修复系统对微污染水体的总氮、硝酸盐、CODMn和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89.7%、90.5%、82.2%和90.4%,为利用微生物修复实际贫营养水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在机制解析层面,团队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技术,首次揭示了铁循环过程中的价态动态平衡。当铁循环细菌分解有机物时,释放的电子通过细胞色素传递至铁氧化物,促使Fe(III)还原为Fe(II);而溶解氧的存在又驱动Fe(II)重新氧化,形成持续的电子流。这种“氧化-还原”循环不仅强化了脱氮过程,其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还可降解抗生素等难处理有机物。

image.png

循环可持续发展描绘生态新画卷

苏俊峰不仅注重理论创新,他更关心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中,团队构建了完整的技术转化链条,他们开发的铁锰循环耦合反硝化技术已经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与环保企业展开合作,计划开展产业化推广。

在理论研究层面,团队建立的“元素循环-微生物代谢-污染去除”耦合模型,为环境生物技术提供了全新范式。他们发现,铁锰循环不仅能强化污染物去除,更可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在长期运行试验中,系统内功能菌群的多样性指数较初始状态提升27%,形成稳定的污染降解生态。这种“自组织、自适应”的治理体系,为复杂水体修复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

他们研发的核壳凝胶珠生物载体,采用团队技术的生物反应器较传统工艺节省药剂成本65%,污泥产量减少80%。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技术通过促进铁锰的吸附作用,可以回收水体中有的重金属,为废水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迄今为止,苏俊峰已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等1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其科研杰出贡献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2021年,他成为国际埃尼奖2022年度候选人之一。国际埃尼奖由意大利跨国石油天然气巨头埃尼公司于2007年正式设立,被誉为世界能源领域的“诺贝尔奖”;作为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苏俊峰还入选了2023年“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2022年,苏俊峰当选为国际先进材料协会(IAAM)会士,获得该组织颁发给研究人员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中国环境科研走向世界的明证。

苏俊峰团队在铁锰循环领域的研究,如一场持续不断的生态修复征程。他们以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为解决水体复合污染这一难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他们的研究,不仅在学术领域闪耀着光芒,更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有望为实现《“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污染协同治理”的目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为我们的生存的家园带来更多的绿色与希望,让我们的生态环境在科学的呵护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苏俊峰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更将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独特教育模式。他开展启发式教学,将理论内容和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不断学习和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现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3部,其中参编教材入选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这些优秀教学成果使他荣获了“圣和圣”最受欢迎的主讲教师称号。

此外,苏俊峰的实验室每年都吸纳优秀本科生进入,通过实验研究和科技竞赛,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和综合能力。现已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和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等国家级奖励20多项。他特别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近年来毕业的研究生有90%获得国家和学业奖学金,40%以上进入中科院生态中心、同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读博深造。

当铁锰元素在微生物的催化下跳起生态之舞,当实验室的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力,苏俊峰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他和团队的研究构建起“资源-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的绿色循环体系。在这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铁锰循环技术正如春风化雨,悄然重塑着我国水环境的未来图景。

现在,苏俊峰和团队仍在不断探索铁锰循环的奥秘,正如他所说,“大自然早已为我们准备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我们只需要学会如何找到并使用它。”(文/丁旭)

image.png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