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山风里的平仄:南坪社区普通话推广记——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赴四川省西昌市昭觉县南坪社区推广普通话

2025-09-08 14:51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7月6日,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志愿者一行,深入四川省西昌市昭觉县南坪社区推广普通话,旨在打破地域语言隔阂,促进人际顺畅沟通,助力文化交融与信息流通,为发展赋能,让个体与时代更紧密相连。

一、彝语织就的村落底色

image.png

初入南坪社区时,风里都裹着彝语的韵律。青石板路上,背着背篓的妇人用急促的方言打招呼,屋檐下晒太阳的老人对着嬉闹的孩童说着软糯的乡音,整个村落像被一张细密的语言织锦包裹着。

image.png

团队走村串户时,发现了清晰

的语言分野。院子里常住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老人们和妇女们只能听懂些简单的普通话,孩子们在学校里才说普通话,回到家便不怎么开口了——毕竟家里人听不太懂,说再多也是白费力气,倒不如安安静静地待着,省了那些鸡同鸭讲的麻烦。

二、口音里的褶皱与阻碍

走访进行到一半,团队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被反复提及——“变调的普通话”,当普通话的发音规则撞上彝语的语音系统,口音便成了绕不开的坎。社区里的彝族孩子们在与志愿者沟通时显得吃力又窘迫。

image.png

志愿者问起简单的词语,孩子们都摇着头说不会。他们眼里藏着胆怯与无助,却又分明闪着对普通话的渴望。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大家心里都盼着学,只是这普通话的推广,还没真正走进这片角落。。

三、乡间道路上的拼音课

于是志愿者们在路边教起了简单的拼音课,路边的风里,飘起了稚嫩的拼音声。志愿者们蹲在青石板上,指尖划过写着ABCD的纸板,彝族孩子们仰着小脸,跟着一遍遍地念。阳光落在他们蹙起的眉间、翘起的嘴角,认真得像在捧着易碎的星光。学会一个新词时,眼底便漾开甜甜的笑,像山间刚绽开的索玛花,把整个午后都染得亮亮的。捏着锈针的阿婆也颤巍巍凑上前来。她把针线笸箩往石阶上一放,枯瘦的手指轻轻点着纸板上的字母,像抚摸着从未见过的星辰。听见孩子们念出清脆的音节,她便咧开没牙的嘴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阳光,针尖上的锈迹仿佛都亮了些。

image.png

志愿者们牵着孩子们的手,一句一句教他们念:“推广普通话,走遍彝山看天下。”孩子们的声音从生涩到清亮,像山涧溪流渐次汇成小河。大家念到“看天下”时,特意挺了挺胸,仿佛已经望到了山外的模样。

image.png

语言从不是隔绝的墙,而是沟通的桥。在南坪社区的日夜里,团队见证的不仅是发音的纠正,更是一种可能性的生长——当普通话的平仄与彝语的韵律在山风里相遇,最终会酿成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语言芬芳。(撰文:宋俊杰)

image.png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