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学子赴湖南南县调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为探寻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有效路径,6月下旬,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稻浪清渠江韵新篇”实践队深入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围绕该县推广应用的“稻虾共作”“生态沟渠”“三池两坝”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开展了为期6天的实地调研。
聚焦源头:稻虾共作助力减药减肥
南县是全国闻名的“稻虾米”之乡。实践队走访浪拔湖镇、麻河口镇等稻虾种养核心区,深入了解这一模式的生态价值。在金之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标准化基地,负责人介绍,小龙虾在稻田中活动,能有效摄食杂草和害虫,同时其排泄物可肥田。“这使稻虾田平均减少30%-50%的化肥农药用量,从源头上减轻了污染负荷。”基地还推广种植低肥低药稻种,带动周边农户改变种植习惯。实践队员通过问卷调查和农户访谈发现,虽然生物农药等绿色技术推广仍面临成本和效果的挑战,但稻虾共作已被证明是实现“源头减污”的有效手段。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金之香基地进行实地调研
着力中端:生态沟渠拦截农田退水
在青树嘴镇、浪拔湖镇的田间,一条条布满水生植物的沟渠吸引了队员注意。南县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现场讲解,这些精心设计的生态沟渠,通过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的吸附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能有效拦截、净化随雨水冲刷进入水体的氮磷等污染物。“这是农田退水汇入河湖前的关键屏障。”队员们实地观察沟渠设计结构,并在不同区段采集水样。在交流中,当地干部也提到,沟渠的后期维护以及极端天气下的运行效能,是确保这一“中端拦截”环节持续发挥作用的关键。
强化末端:“三池两坝”提升净化效能
青树嘴镇益丰垸村紧邻大通湖,这里是农田水入湖前的最后一道防线——“三池两坝”(沉淀池、厌氧池、好氧池及两级生态坝)系统所在地。村支书介绍,该系统模拟自然湿地净化原理,能显著降低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含量。实践队在系统末端出水口采集关键水样。他们顶着烈日,蹚着泥泞,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完成采样工作。“雨后水质数据最能检验实际治理效果。”队员解释。入户访谈中,多位村民反映,近年来随着治理系统完善,周边湖水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图为采样组在田垄间穿行
点面结合:实践探索破解治理难题
本次实践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队员们既在浪拔湖镇稻虾田、青树嘴镇生态沟渠和“三池两坝”等重点工程现场进行深度调研和采样;也广泛走访南县多个村镇,完成了多份有效问卷,并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进行深入访谈。文献资料研究、实地技术观察、水样采集检测、农户问卷、政府访谈等多种方法的融合运用,使得调研成果更系统、更具说服力。
图为实践队参加政府座谈会合影
实践队队长表示,南县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的探索,特别是构建“源头削减-过程拦截-末端净化”的立体体系,对长江中下游农业主产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实践队将把调研期间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撰写详实的调研报告,重点对稻虾共作推广中的难点、生态设施长效运维的瓶颈等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为地方优化治理方案、守护洞庭湖水生态贡献高校学子的智慧与力量。(供稿:蒋宇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