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香飘溢千村,园艺惠泽万家:川农园艺学子的乡村实践纪实
这个盛夏时节,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组建的"农香飘溢千村,园艺惠泽万家——茶蔬果产业振兴实践团"肩负着"科技赋能产业,青春助力振兴"的光荣使命,组织十余支专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二十余个省市自治区,深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云雾缭绕的智慧茶园到黄沙漫天的沙漠农业基地,从现代化设施农业大棚到前沿生物技术育种实验室,朝气蓬勃的园艺学子们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科技示范、技术指导、产业调研等多种形式,在祖国广袤的田野上挥洒青春汗水,以专业智慧和实际行动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沙海生辉-沙漠温室高效生产技术与应用"实践调研分队不远千里奔赴新疆和田地区,深入探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南疆戈壁沙漠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在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们不仅系统学习了沙漠农业的理论知识,更通过亲身实践参与了种苗培育的全过程,包括种子筛选、催芽处理、穴盘育苗等具体操作环节。同学们还动手参与了栽培基质的科学配比工作,将当地丰富的黄沙资源与秸秆等有机物料按特定比例混合调配。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大家近距离观察了先进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包括基于物联网的精准灌溉设备和自动化温湿度调节装置。通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讲解,同学们深入了解了螺旋地桩基础结构、黄沙秸秆混合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系统等创新技术体系,这些技术突破性地解决了沙漠地区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等自然限制,在这片广袤的戈壁滩上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为干旱荒漠地区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在云南省玉溪市,一支由15名园艺专业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深入蓝莓产业一线开展实践调研。实践队员亲身参与疏果、避雨棚搭建维护、生长数据采集等多项田间实操工作。通过实地走访20余家蓝莓种植农户和加工企业,运用专业知识深入剖析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的痛点问题。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团队最终形成了包括采后减损技术改进、品种优化升级、冷链物流完善等在内的多项可行性建议方案。这些凝聚着青年智慧的创新建议,为云南蓝莓产业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育种是农业的"芯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成都天府新区这片创新热土上,"种"志成城团队深入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亲身体验了"光育种"这一前沿科技带来的震撼力量。这项革命性技术通过人工智能精准调控作物的光周期与光谱配比,不仅将传统育种周期缩短了60%以上,更实现了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同步跃升。团队与研究所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应用场景测试和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成员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光谱魔术秀"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农民普及现代农业知识,让看似高深的育种技术真正"接地气",实现了高新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完美转化。
在浙江桐庐"小猕大爱"生态猕园中,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深入探访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猕猴桃种植区域。这里主要种植着优质的红阳猕猴桃品种,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讲解,详细了解了从育苗、栽培到采收的全过程种植技术要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梯田独特的微地形环境造就了土壤极佳的透气性与保水性能,这种理想的土壤条件为培育出色泽鲜艳、口感甜美的优质猕猴桃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基础。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还与果园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围绕现代化智能大棚建设、产品品牌塑造、市场营销策略等多个维度展开探讨,为这座传统果园的未来发展注入了科技创新的想象空间,共同描绘了智慧农业的美好蓝图。
同在浙江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茶"颜观色抹茶产业调研实践队围绕抹茶生产开展了深度调研活动。实践队员深入走访了浙江多个知名抹茶生产基地,从原料种植到成品包装,全程跟踪记录了抹茶的生产制作流程。在实地考察过程中,队员们发现虽然现代制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但在关键的杀青、揉捻、烘干等核心工序环节,仍然存在因人工操作带来的品质波动问题。通过详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实践队提出了引入智能化温控系统与优化工艺参数的具体方案,这些技术改进措施有望显著提升抹茶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这次深入一线的实践经历,不仅让队员们对课本知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微妙差异与紧密联系,为未来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川农园艺学子不仅走进田间地头,也搭建起“线上+线下”助农平台。他们开展技术培训、编写种植手册、建立长期服务站,推动“青春助农”常态化、机制化。通过这些实践,同学们深化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不仅是川农人的精神底色,更是新时代农科学子的共同追求。在这个夏天,他们以科技为笔、以大地为卷,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绘就了最美的青春画卷。(雷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