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探馆解码江南文脉,苏大学子让文化基因活起来

2025-08-15 15:49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青“云”直上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结束了为期十五天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围绕“江南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主题,走进吴文化博物馆、苏州状元博物馆、翁同龢纪念馆、苏州革命博物馆等,结合影像记录、新媒体作品设计、实地调研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大学生在青砖黛瓦与红色印记中追寻江南文化基因,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是拥有众多博物馆,有着“百馆之城”的美誉。如何从苏州各个博物馆里汲取高校学生思政元素,让其成为苏大学子身边的“活教材”,成为了实践团队的目标。今年已是学院连续第二年组队开展相关活动。

团队成员正在采访吴文化博物馆年轻的文物修复师

团队成员正在策划拍摄状元家风文化宣传视频

在苏州状元博物馆,潘世恩家族“处事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的家训手稿,让团队成员们驻足良久。讲解员王心妍指着手稿末尾“时移世易,此训不移”的补记说:“去年,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她们深受‘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一家训的启发,共同约定了‘每天践行一件小事’,这正是家风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与其生命力的体现。”而这份生命力在翁同龢纪念馆有了更鲜活的注脚——1896年翁同龢给侄子的家书中“读书要为天下用”的批注,与后代在外交、科研、教育领域的实践形成了跨越百年的呼应。“从‘读书先做人’到‘为天下用’,原来家风从不是书本里的道理,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担当。”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秦艺嘉真诚地说出了她的感悟。

苏州革命博物馆里的红色记忆,则让团队感受到了信仰的重量。新民主主义革命展区里,一枚留存刘飞将军体内45年的子弹,见证了他带伤指挥战斗的壮举;改革开放展区中,《邓小平文选》里“革命精神如何用于建设”的追问,与苏州大学党委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证书形成了跨越时代的对话。“比起文字描述,这枚子弹、这篇手稿、这份证书更能让人懂什么是‘坚守’。”团队成员韩艺凯西在拍摄解说视频时,声音难掩激动。

在探访过程中,博物馆内的一件件藏品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团队成员们不止一次地被江南文化中所蕴含的家国担当、崇文尚教、经世致用、工匠精神、家风文化、开放包容等特质深深打动。

在吴文化博物馆,“如何让静止的文物‘讲述’吴地先民的智慧?”成为了团队热议的话题。在装裱修复室前,年轻的文物修复师马鸣远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团队成员:“文化传承需要新鲜血液,你们用镜头记录的,正是让历史‘活’下去的力量。”听完这番话,团队成员林祐丞对此深有感触:“修复是与历史的连接,传播则是让这种连接延续下去,这正是我们这次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

团队成员正在苏州革命博物馆内拍摄宣传视频

团队在实践活动结束和的合影留念

连日来的探馆实践,同学们一边在文物与对话中触摸历史温度,一边也在马不停蹄地做记录。实践团队累计拍摄影像素材超1000分钟、访谈记录1万余字,建成涵盖四个博物馆特色的文化素材库。围绕红色革命精神与家风主题策划的两条短视频已完成并投放到视频号,其中《重生之我在苏州当状元》以潘世恩的家训和翁同龢的两朝帝师履历为线索,激发起青年人对家风传承的思考,在上线后获得了较高的点赞量。为苏州市各级博物馆定制的 H5 作品《江南文脉思政地图》,通过交互设计让用户“沉浸式”打卡苏州市博物馆的亮点,目前框架已搭建完成,将在继续完善后上线传播。

“以前总觉得‘传承’遥不可及,如今才明白,它其实就蕴含在我们策划的每一个视频、设计的每一个H5之中。”团队宣传组组长许珍菲同学表示,这次实践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任务本身,相机存储卡中的影像、采访本上的字迹,最终都内化为心中的文化自觉。

“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是文化的解读者与传播者。”团队指导老师、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丁姗表示,从触摸千年吴韵到传承红色基因,希望通过这次寻访能使同学们认识到传媒人的责任,学会运用专业能力将江南文化的精致创新、状元家风的修己安人、革命精神的不屈担当等精神特质,转化为滋养青年成长的源泉活水,让江南文化的根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撰文:刘吉轩、柏黄洁、魏畅  摄影:陈家琪、黄烨、时静)

【责任编辑:黄衍博(实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