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荷香漫微山·红脉兴杨村——兰大学子赴微山岛镇杨村探索红色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08-01 15:57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兰州大学“兰心向济・红动乡村”实践团队走进微山县微山岛镇杨村,围绕“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展开实地调研。从党群座谈到展馆参观,从产业探访到街巷漫步,一天的行程里,杨村以红色为笔、以振兴为卷,描绘出的生动图景令人印象深刻。

image.png

图为实践团与殷昭祥书记合影

党群同心话发展,共绘红色振兴蓝图

抵达杨村后,团队首站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村书记殷昭祥展开深入座谈。殷书记的介绍为实践团打开了认识杨村的窗口——作为承载着铁道游击队等红色记忆的革命村,杨村始终以红色文化为核心驱动力,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我们不只是守着红色故事,更要让红色基因活起来。”殷书记在座谈会上提到,杨村的发展模式颇具特色:一方面深挖红色资源,另一方面融合本地生态优势,更紧跟时代潮流,通过直播宣传村落风貌、推广特色产品,形成了“红色引领、多元联动”的清晰路径。这场座谈让实践团对杨村的规划理念有了整体把握,也为后续调研奠定了基础。

史馆深处探脉络,红色振兴共谱新篇

午后,实践团走进杨村史馆,在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中,触摸村落的“红色根脉”与“振兴足迹”。展馆内,红色记忆被生动还原:聚焦抗战时期的铁道游击队精神,陈列着杨村烈士的英勇事迹、革命时期的珍贵资料,字里行间、实物背后,是永不褪色的抗战精神。而另一侧的“振兴实践”展区,则系统呈现了杨村“五个振兴”的成果:文化振兴中,红色故事代代传、红色活动常态化;生态振兴里,村容整洁、绿意盎然的画面令人舒心;人才振兴通过吸引返乡青年,为村庄注入新鲜血液;组织振兴中,党组织引领发展的机制高效运转;产业振兴则让特色规划一步步落地生根。红色历史与振兴实践在此交汇,让人读懂杨村发展的底气与活力。

image.png

图为殷昭祥书记向实践团讲解杨村村史

实地走访看实效,红色赋能产业兴

在殷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走访了杨村的特色产业,亲身感受“红色 +”的融合魅力。红色主题民宿里,墙上的革命标语、房间的老照片等元素,让人仿佛穿越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沉浸式体验感十足;生态采摘园与野营基地里,自然与休闲结合,成为游客放松身心的好去处;依托微山湖的渔业资源,村里的渔家餐馆推出特色湖鲜,让“舌尖上的杨村”更具吸引力。红色为基,生态、餐饮等多元业态落地,让乡村振兴有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image.png

图为实践团在杨村考察

红色底蕴润民心,幸福生活暖意浓

漫步杨村街巷,红色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墙上的革命主题彩绘再现抗战场景,路边的标语传递着初心使命,整个村落都浸润在浓厚的红色氛围中。实践团通过与村民闲聊,听他们细数生活的变化——“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来旅游的人多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交流过后,实践团为村民送上精心设计的“抗战精神主题文创包”,用小小的心意传递对红色文化的敬意。

image.png

图为团队赠与村民文创包

荷风阵阵传佳话,红生态奏响新曲

调研的最后,实践团延伸参观了微山岛。正值荷花盛开,湖面莲叶田田、荷花映日,游客上岛赏荷的热闹场景,与杨村的红色旅游形成巧妙联动。这种“红色 +生态”的区域旅游模式,让杨村的红色故事有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也让微山县的生态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image.png

图为实践团考察微山湖生态

从座谈中的规划蓝图,到展馆里的历史与实践,再到实地看到的产业活力与村落新貌,杨村的一天行程,完整展现了“以红色文化为根、以生态为韵、以产业为翼”的振兴之路。这里不仅有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更有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原来,红色文化真的能为乡村注入如此澎湃的动能。杨村的故事,是红色赋能振兴的一个缩影,也为更多乡村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责任编辑:王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