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传阡陌,语润乡心——湖南师大“奋楫者”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岳阳平江开展系列推普实践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七月以来,湖南师范大学“奋楫者”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岳阳市平江县,以语言为舟,载着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使命,在平江县余坪镇华中小学及周边村落开展了一场多维融合的推普实践。实践团凭借扎实的科普教学、深入的实地调研、多元的宣传矩阵,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奏响时代强音。
课堂润心传薪火,乡野宣声入万家
声入万家,语启新程。“奋楫者”实践团以余坪镇华中小学为推普核心阵地,始终秉持“以音连心,以语润情”初心,构建了“课堂主平台、校园全覆盖、家庭延伸链”的辐射模式,创新打造“云端+地头”双轨科普体系,将普通话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线上,实践团已推出6期“科普小课堂”系列科普视频:以实践团成员讲解为主、动画解析为辅,为受众讲解标准普通话的语流音变、逻辑表达等常识与实用技巧;14期“推普同行”小红书帖文:以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形式,分享普通话的古今之变、字音字形等知识。
“推普不仅是教发音,更是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实践团教学负责人周蕊的话,道出了推普教学的深意。在线下推普课堂上,实践团成员怀揣“启智润心、厚植深耕”的教育初心,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浸润式趣味活动,让普通话学习在生动互动中焕发独特魅力:《大学》《中庸》导读课上,孩子们在成员们的领读声中轻叩文言之门,于韵律流转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辩论与口才启蒙课上,孩子们打破羞涩、大胆立论,在思维交锋中锤炼表达逻辑,于自信发声里筑牢语言根基;手工拼贴诗活动中,孩子们手握剪刀,将语言词汇化作灵动剪纸,拼贴出“梯田抱着太阳睡”等充满乡土气息的诗句……
为帮助当地村民了解普通话在日常沟通、政策理解中的重要性,让推普之声传遍乡野,成员们还化身为“推普宣传员”,走村串户发放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监制的推普宣传手册,累计覆盖华中小学周边200余户家庭。
田畴问计察实情,农耕红韵共探寻
深耕田野,问计民生。作为入选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重点团队及湖南师范大学推普实践团队的队伍,“奋楫者”实践团聚焦农耕文化传承、留守儿童语言环境等核心议题,深入平江县余坪镇张市村等地,以问卷调查、访谈交流等形式开展调研,力求为当地推普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建议。
一方面,实践团通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使用状况调查”,了解村民普通话水平、汉字应用能力、日常语言使用场景及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实践团以“农耕用语调查”为重点,收集了平江特色农作物种植相关的农事术语、农具名称及农业谚语,为农耕文化用语传承留存珍贵资料。调研累计发放问卷近200份,不仅为研究乡村语言生态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也为实践团进一步探索普通话的推广路径奠定了基础。
此外,实践团立足平江实际,将推普与红色文化宣传相结合。在平江起义纪念馆,实践团成员用规范普通话讲述革命英雄故事,让红色记忆在规范语言中焕发新活力,进一步扩大了推普行动的社会影响力。
融媒联动传声远,多层覆盖聚合力
融媒聚力,声动八方。“奋楫者”实践团依托新媒体矩阵与传统媒体平台,打造“全链条”宣传体系,让推普行动的声音传得更开、更远。
在新媒体平台,实践团全面布局抖音、微信视频号、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组成新媒体矩阵,形成多维度传播合力:抖音账号聚焦实践日常,以短视频记录推普课堂与调研实况;微信视频号实时推送活动动态,用影像展现成员与学生的互动场景;小红书推出图文内容,分享推普小知识与实践感悟;微信公众号则推出“推普进课堂,我们在行动”系列推文,深度解析教学理念与活动成效。
在传统媒体平台,实践团新闻宣传覆盖院校、省市、国家等多级平台,包括湖南师范大学校内平台(如星网、团委励德网等)、省市级媒体(如红网、潇湘晨报、岳阳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如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网等)。自7月6日起,“奋楫者”实践团在校级以上平台累计发表新闻70余篇,宣传成效显著。
推普之路虽远,行则将至;语言之花虽小,绽则芬芳。从校园课堂的朗朗书声到田间地头的细致调研,从乡野宣讲的点滴渗透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奋楫者”实践团初心如磐、挺膺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推普工作的深层价值——它不仅仅是语言工具的普及,更是文化认同的建构、教育公平的实践、乡村振兴的破题。正如实践团队长黄帅在实践日志中所写:“当孩子们能用普通话自信地讲述家乡故事时,我们便看到了乡村的未来。”这场始于平江的推普实践,终将在更多土地上结出语言之花、文化之果。(撰文:刘剑、黄帅、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