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铸魂承赤帜 星穹逐梦启新章——湖南师大“奋楫者”实践团开展红色论坛活动
作为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湖南师范大学“奋楫者”暑期社会实践团扎根平江革命老区,力图将“两弹一星”精神与本土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实践团以本地革命历史为土壤,用彭德怀率部起义的壮举诠释“隐姓埋名”的奉献内核,借平江儿女前赴后继的故事注解“为国铸盾”的担当精神,让“两弹一星”的崇高理念在乡土语境中落地生根。
平江七月,山峦如黛。7月18日下午,实践团基于平江县本土特色红色资源与平江起义精神,依托“两弹一星”精神全国宣讲团资质,举办“从平江起义到两弹一星: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题教育活动。活动现场,革命烽烟的壮烈记忆与科技星河的璀璨梦想相互交织,熔铸成一堂鲜活生动的教育实践课。
师生齐诵《平江起义》的铿锵声浪,仿佛推开了时光的重门,1928年平江街头弥漫的硝烟味、起义将士冲锋的呐喊声,刹那间灌满了小小的课堂。墙壁似乎都在声波中震颤,台下每一张小脸上,映照的都是历史烽火跳动的光影。
朗诵的余韵还在梁间萦绕,三位同学已站到了台前,讲述起了生动的故事:彭德怀在枪林弹雨中横刀立马的身影,是平江大地上永不褪色的革命印记;科学家们在风沙蔽日里执笔演算的身姿,是中华史册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郭永怀于烈焰腾空时以身化盾的壮举,是共和国史册中亘古不灭的精神丰碑。这一刻,过去与未来,在这小小的课堂上,完成了一次温暖而有力的击掌。
“承风骨亦有锋芒,有梦则刚……”稚嫩的童声从教室角落漾开,同学们踮起脚尖,将歌词唱成清亮的溪流。当“我的样子就是明天的模样”的副歌飘出窗外,四十几双小手齐刷刷举起红旗,那抹鲜红让人不禁想起戈壁滩上科研工作者们紧握图纸的双手。正是这般纯粹的赤子之心,让“两弹一星”由蓝图跃然为惊天伟业;而今孩子们眼中的光亮,恰如当年先驱仰望星空时的执着与赤诚,在新时代苍穹下,终将闪烁成薪火相传的星火。
宣誓仪式将活动推向高潮。同学们齐声高诵:“奋发有为,誓做栋梁”,宣誓声如经烈火淬炼的精钢,掷地有声。这不是一场简单的集体发声,而是一代人对时代的庄严应答——那些曾散落在课堂、操场、日记里的细碎理想,在此刻熔铸成共同的精神图腾。
此次活动的生动实践,恰似一场润物春雨。当平江热土上的英雄壮歌在孩子们耳畔回响,那些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两弹一星”奋斗精神,便不再是遥远的时代符号——它们顺着家乡的脉络流淌,化作祖辈田间的犁痕、父辈车间的焊花,成为孩子们掌心可触的温度、眼底可见的光亮。这正是把红色基因、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养分融入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同频共振的鲜活写照。
从平江起义精神中汲取的血性担当,与“两弹一星”精神里凝练的奋斗底色,在这间教室里交融激荡——那些稚嫩而坚定的誓言,那些专注而明亮的眼眸,正是"小大课堂"交融共育的有力印证。历史交付的赤诚从未褪色,时代铺展的征途永无边界。这堂回荡在平江山坳的特殊课堂终将散场,但它播撒的精神基因,必会随着同学们走向田垄间的足迹、飞向银河的刻度,在神州大地上生长出撑起未来的栋梁森林。(撰文:留晨涵、刘剑、黄帅、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