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大学子用特色课堂点亮田心村孩子们的暑期时光
近日,湘潭大学“红心向阳”实践队15名成员前往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坦坪镇田心村,联合田心村村支部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在田心村简单质朴但充满希望的教室里,“红心向阳”实践队带来的特色课堂正焕发着别样光彩。实践队员们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探索“红色文化浸润+学科融合教学+安全教育守护”的支教新模式,旨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手工天地:方寸之间拼出奇思妙想
走进手工课堂,空气中弥漫着巧思与创意的鲜活气息。实践队员孙文欣正带领孩子们用彩色吸管拼接足球。
孩子们兴奋地拿起分发的吸管和连接器,小小的脑袋里迸发出无限创意。有的专注拼接出威风的小汽车;有的巧手搭起精致的学士帽;还有的细致拼出可爱的小书包……整个课堂洋溢着动手创作的欢乐与成就感。
一个五年级的小朋友高高的举起手中的作品,等老师看过来,带着点小得意解释道:“老师,我拼的是你的帽子!”
队员刘欢观察到,孩子们对吸管拼接充满热情,从一开始就迸发着源源不断的创意,无需过多引导,他们的奇思妙想便在指尖自然流淌,让每一件作品都透着童真的鲜活与灵动。
“吸管拼接不仅是一项手工,更是孩子们表达奇思妙想的窗口。他们用彩色吸管和灵巧双手,拼出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展现了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孙文欣在课后分享道。
物理实验:奇趣现象叩响探索之门
科学实验课成为孩子们的“奇妙探索场”,实践队员带来柠檬水果电池与沉浮子实验,趣味解锁科学奥秘。
课堂上,柠檬水果电池实验率先引发关注。将铜片、锌片插入柠檬,用导线连接小灯珠后,原本普通的柠檬竟让灯珠亮起微光。这一奇妙场景引来阵阵惊呼,不少人凑近观察并追问原理,实践队员张居正借此讲解了水果中电解质与金属片反应产生电流的知识,让抽象原理变得直观可感。
随后的沉浮子实验同样有趣。塑料瓶瓶内的小药瓶和吸管随瓶子挤压与松开,时而下沉、时而上浮,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到压强对物体沉浮的影响,轻松理解了相关物理概念。
两场实验以趣味现象为桥,让科学好奇在孩子们心中扎根,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
防溺水课堂:守护安全,筑牢生命防线
在防溺水安全教育课堂上,实践队员化身“安全卫士”,为孩子们织密生命防护网。课上结合真实案例,剖析私自下水、盲目施救的严重后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溺水的成因与危害 。
关键环节里,队员陈紫嫣聚焦心肺复苏技能,通过动作分解演示,清晰呈现“判断意识、开放气道、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核心步骤,着重强调按压深度、频率等操作要点。从理论讲解到实操示范,孩子们从好奇观望渐至专注严肃,对“溺水急救”的认知从懵懂变得清晰,安全与急救知识在沉浸式教学里深植于心。
红色故事课堂:嘉禾红色记忆引发共鸣
嘉禾红色故事课堂上,本土革命事迹引发孩子们强烈共鸣,红色基因在互动中悄然传承。
当实践队员张居正讲述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嘉禾赤硃岭的战斗故事,提及34名红军战士牺牲后,村民彭助立一家三代接力守护红军墓,甚至改自家祖宗墓碑为烈士碑时,原本活跃的课堂逐渐安静,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中透着敬佩。
而越战英雄肖成文的事迹更让现场气氛升温:从战场上“轻伤不下火线”的冲锋,到用仅剩两根手指学技能、义务宣讲红色故事500多场,孩子们时而屏息倾听,时而与同伴小声交流,不少人露出惊叹神情。
整堂课中,孩子们的目光追随着故事脉络,从好奇到严肃,从倾听至共鸣,红色精神在一个个本土故事里,成为触动童心的鲜活养分。
“拼接的巧思、科学的奥秘、安全的守护、红色的传承等,这些课堂瞬间不仅是我们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我们与孩子们心灵相通的见证。每一次用心的课堂相遇,都在乡村教育的土壤里播下种子,静待破土,长成托举孩子们奔赴广阔未来的力量。”实践队员彭新蕾在总结中写道。(彭新蕾、喻柳 图片:龚雨佳、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