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动青春逐风行!云南机电学子以青春之力绘就乡村振兴与精神传承新图景
当钢钎与代码共舞,青春在石漠与风车间炸出火花
七月的云南文山,高原的风裹挟着草木气息撞向风机叶片,发出沉闷的轰鸣。7月14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老山逐风者”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2名青年整装出发,站在这场“风与石的对话”中央——他们左手攥着风电监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右手紧握西畴岩缝里抠出的钢钎,用7天时间在滇东南大地上刻下属于新时代的“振兴密码”。从大唐锦屏西风电场上“每度电都是减碳誓言”的科技启蒙,到岩头村绝壁公路上“苦干实干”的精神淬火,这群年轻人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从“纸上谈兵”到“泥土芬芳”的距离,更是青年担当与时代命题的滚烫交汇。当风机叶片的阴影掠过留守儿童的笑脸,当非遗刺绣的丝线缠住老兵颤抖的军礼,这场“三下乡”早已超越实践本身,成为一场青春与大地的双向奔赴,一曲科技、文化与精神共振的旷野长歌。更谱写了为期7天的——“行走在路上的思政课”。
本次活动在共青团文山州委的悉心指导与统筹协调下,依托西畴、麻栗坡团县委的精准对接与资源联动,以及村委会的全程协同与贴心服务,形成了多方联动的实践合力,为活动的高效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各支持单位对团队专业素养与实践成效的高度认可,不仅是对青年担当的肯定,更彰显了政企校社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与风同行:在“大风车”下触摸绿色科技脉搏
7月14日下午,电气工程学院“老山逐风者团队”首站走进大唐锦屏西高原山地风电厂,开启“三下乡”实践征程。在专业技术人员引导下,队员们实地观摩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现场,通过监控系统实时查看风机转速、发电量等核心数据,系统学习参数调控、故障处置等实操技能。从“纸上谈兵”到“实地触摸”,团队深刻体会到现代科技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魅力,更坚定了以专业所长助力绿色发展的信念。技术人员“每度电都承载着减碳使命”的讲解,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青年心中落地生根。大家更明确了专业技能在新能源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激励大家为推动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工作人员在进行专业技术讲解及系统展示
石缝攻坚:西畴精神映照着乡村振兴的蜕变之路
次日,“行走在路上的思政课”在滇东南的骄阳下深入推进。团队抵达西畴县东升社区,共青团文山州委副书记文皓宇赶赴现场带来嘱托“乡村发展亟需青年智慧,留守儿童更盼心灵陪伴”,一句“把温暖和新力量带给孩子们”,让团队瞬间读懂此行的分量——不仅是送教,更是点灯。现场掌声雷动,士气高涨。
共青团文山州委副书记文皓宇与团队合影
在“中国仙人掌第一村”庄子田,同学们与农户深入交流,见证党建引领下特色产业如何成为脱贫“金钥匙”——昔日石漠化山坡如今长满耐旱仙人掌,深加工产品远销省外。东升社区作为1955年毛主席批示的“公社整顿样板”,更让团队领悟到“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真谛:乡村不是资源洼地,而是青年创新的热土,唯有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让“石窝窝长出金果果”。大家更加笃定,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青年与土地的双向奔赴,正是个人价值与时代命题的最美相遇。
队员们与庄子田村民调研学习
队员对仙人掌种植方法及产量进行深入调研学习
绝壁开天:用脚步丈量西畴精神的“燃”与“韧”“行走在路上的思政课”在马院陆家涛老师的带领下,继续踏上“西畴精神”寻根之旅。在曾被断言“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岩头村,大家有幸聆听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得主李华明村长讲述十二载凿山修路的壮举:带领村民用钢钎炸药打通“最后一公里”绝壁公路,让天堑变通途。“苦干实干创新干”的誓言震撼人心。在刘家塘村,因雨季通道积水,队员们依然淌水穿越300米“胜天洞”,触摸先辈用54年凿出的“生命通道”,切身感受村民生活的艰辛。
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获得者:李华明村长
李华明村长为大家讲述12年修路历程及现在村庄化
在木者村“摸石谷”,队员们搬石除草、挥汗垦种,沉浸式体验“炸石造地”——300村民曾用105天凿出365亩“三保台地”,从石缝中抠出温饱路。脚下的泥泞、掌心的凿痕,大家感悟从石破天惊求生,到苦干实干脱贫,再到决胜小康的沧桑巨变,立志把这份坚韧溶入血液,接续奋斗。
队员在为农耕田地除草
非遗寻根:针线与葫芦笙舞里的文化传习课
7月17日,在彝族葫芦笙舞古老旋律中,团队走进海子村委会曼竜村,一场非遗文化传习课就此拉开序幕。目前,全国的彝族花倮支系总人口仅2000余人,曼竜村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花倮聚居村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宗天珍奶奶手把手教学彝族花倮葫芦笙舞与刺绣。五彩丝线绣出的图腾、葫芦笙奏响的古老旋律,让同学们读懂“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大家以跨专业的热忱投入学习,更在指尖与音符的传承中领悟:保护非遗不仅是对文明根脉的守护,更是青年一代必须扛起的责任。
了解葫芦笙乐器制作工序
宗奶奶给大家讲彝族花倮手工刺绣工艺及图案寓意
队员们穿上彝族服装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宗奶奶一起学习葫芦笙舞
当文化共融的阳光洒落壮乡,“晨光课堂”在村寨中正式开启,课堂汇聚了西畴县鸡街曼竜村和海子村的孩子们,队员们为留守儿童开设推普课、科普实验、红色故事宣讲和绘画课,并对孩子们进行防溺水等假期安全教育。从“不敢开口”到主动提问,孩子们眼中的光芒照亮了“教育扶贫”的意义。正如团队感悟:“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用文化自信筑牢乡村振兴的精神根基。”
孩子最喜欢的科普课堂
壮乡燃情:篝火边的双向奔赴与成长之约
“晨光课堂”再次来到麻栗坡南油村,从首日的生涩到次日的从容,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渐入佳境,用心打磨每一堂课的细节。课堂上突发学生流鼻血事件,队员们迅速上前,以专业的应急处理和温柔安抚化解意外,用温暖守护诠释责任。这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让知识的种子在乡村沃土生根,更让爱与关怀如暖阳般照亮每个孩子的心田。
普通话互动课堂
教学之余,队员们跟着壮族刺绣传承人马奶奶学艺五小时,方知每针每线皆藏岁月匠心。
队员们认真跟壮族刺绣传承人马奶奶学习壮族刺绣
夜幕降临,一场篝火晚会点燃乡野——孩子们的笑声、壮族歌谣与大家的歌声交织,勾勒出一幅民族团结的壮美画卷。离开时,孩子和村民们依依不舍,追着大巴送行,这让大家红了眼眶。队员们与孩子们拉钩许下对未来美好的约定,这场双向奔赴的成长,让“老山精神”中的“无私奉献”有了最生动的回应。也使队员们心中种下了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的种子。
与壮族小朋友们建立深厚情谊最珍贵的留影
山河为证:老山之巅的青春接力与家国誓言
7月19日,团队冒雨奔赴麻栗坡烈士陵园,960座平均年龄21岁的墓碑前,“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具象为烈士张大权的“猫耳洞日记”、百米生死线的弹壳遗迹,同学们不禁感叹“青山有幸埋忠骨,我辈矢志续荣光”。老山主峰上,88岁参战老兵一副营长颤巍巍的军礼,与那句"娃娃们要好好学习,用新时代誓言守护祖国安宁"的嘱托,这沉甸甸的“接力棒”使同学们热泪盈眶。让此行“行走的思政课”在历史见证中变得更加具象可感。雨雾中,英雄精神与青春力量完成跨越时代的接力。
队员们在主峰和从曾经参与老山战役的副营长等老兵定格珍贵合影
在天保口岸,触摸“中国261号界碑”时,国境线的温度让“国土”二字重千钧。
文脉永续:从博物馆到田野的乡村振兴答卷
7月20日,实践团队在文山州博物馆收官。“文山记忆”展区里,远古先民的刀耕火种、近代民族的交融共生,与西畴石漠化治理、老山精神展陈交相辉映。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产业造血”,更需“文化铸魂”。正如横幅所书“老山育精神青春助振兴”,这场跨越千里的实践,让青年学子在科技、文化、精神的碰撞中,找到了个人成长与家国发展的同频共振点——青春的意义,正在于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实干照亮前路。(撰文:李黎、陆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