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共富密码 共绘振兴图景——福建农林大学赴仙游县度尾镇共同富裕调研实践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三农”发展第一线,探寻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争做共同富裕路上的学习者、宣传者、实践者,2025年7月6日至7日,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解码共富密码共绘振兴图景”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开展以“解码共富密码共绘振兴图景”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师生用脚步丈量共富的轨迹,用眼睛捕捉发展的脉搏,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座谈交流等形式,与农民群众、基层干部直接对话,读懂度尾镇“共富故事”,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产业筑基撑共富,田研把脉系民生
▲图为实践队在文旦柚科技小院合影
7月6日上午,实践队抵达乡村振兴实践之旅的首站——度尾镇文旦柚科技小院,同度尾镇副镇长郑小鹏展开座谈交流。郑小鹏系统阐述了度尾镇立足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促进产业振兴,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独特视角和实践路径。通过介绍度尾镇果业专业合作社、文旦柚科技小院等成功案例,他深入剖析了“产学研”一体化、农村电商在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关键作用。随后,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农小宣”青年讲师团成员卓雪华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主题开展“微宣讲”。在互动交流环节,实践队围绕如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共同富裕、青年人才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整场座谈会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为推动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提供新的思想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与当地工作人员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结束后,实践队员在郑小鹏的带领下,前往本次调研的第二站——文旦柚种植基地,开启沉浸式调研之旅。队员们深入连片的柚子种植基地,踩着松软的泥土走进田间地头:俯身观察柚子树的生长态势,触摸叶片感受光合作用的活力,凑近果实轻嗅清甜的柚香,亲身感受亚热带气候对柚子品质的滋养。实践队员在田间地头与当地企业、农户、村委干部深入交流,重点了解文旦柚产业技术创新、品牌打造、农民增收情况。通过此次交流,让队员们对文旦柚产业从“枝头”到“舌尖”的全链条发展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图为文旦柚种植基地负责人向实践队介绍柚场情况
农文旅融绘乡卷,产学研协同拓途
农文旅融合作为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当天下午,团队师生在度尾镇副镇长郑小鹏的带领下,来到了本次调研第三站——洋坂村木兰溪畔乡野闲趣家宴村和度峰社区木兰溪畔农文旅融合示范基地,沉浸式体验和近距离观察生态农业与文旅体验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度尾镇发展农文旅融合新业态的创新实践。经过工作人员的详细介绍,实践队成员了解到“柚相邻”共富理念的核心在于打破产业壁垒,构建“农文旅商”全链条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增值与农民增收的双向奔赴,共同学习了度尾镇“农文旅”融合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经营。
▲图为队员们探访木兰溪畔乡野闲趣家宴村的建设现场
党建引领共富路,实干铺就富民途
7月7日上午,实践队前往第四站——仙游县“柚相邻”共同富裕先行先试片区,在片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实践队员走进了展览馆参观。展馆内,一幅幅翔实的图文展板、动态的乡村发展沙盘与生动的影像资料,系统展现了片区从产业基础薄弱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从村容村貌杂乱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蜕变历程。实践队先后实地参观了党群服务站的功能布局、产业提升中心的运营实效及农特产品展区的特色成果,通过细致观察与走访,深入了解当地创新推行“1+2+N”校镇共建模式在资源对接、项目落地、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以及这一模式助推共同富裕取得的显著成效与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在讲解员的细致介绍中,实践队员们重点关注了党建引领在推动区域共同富裕中的核心作用:从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产业合作社,凝聚村民发展共识;到党员带头试种新品种、探索新销路,破解“不敢闯、不敢试”难题;再到建立“党建+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资源整合与精准施策——每一个发展节点都清晰体现着党组织的组织优势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队员们不时驻足记录,围绕党建如何深度融入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民生服务以助推区域共同富裕等问题,与讲解员深入交流,深切体悟到“党建强则产业兴、治理优则乡村美”背后“党建引领共富路”的实践逻辑。
▲图为实践队员在“柚相邻”共同富裕试验片区合影
随后,实践队走进了第五站——海峡艺雕城,在研学参观中深刻体悟党建引领为传统艺雕产业注入的蓬勃活力。作为莆田度尾镇艺雕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阵地,这里的每一步发展都印证着党组织的统筹推动:从规划初期党支部牵头整合分散工坊、打造集聚产业区,到发展阶段党员带头攻克技艺传承断层难题,再到转型时期探索“党建+产业”融合路径,党支部引领共富联盟,党组织始终是艺雕产业破局前行的“主心骨”。目前,蓬勃发展的木雕产业已成为仙游共同富裕重要引擎,其工艺美术融汇传统绘画、雕刻与家具技艺,精妙绝伦。通过参观队员们切实感受到,党建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不仅让传统艺雕焕发新生,使特色产业惠及百姓,赋能乡村振兴,更让大家对“党建如何赋能文化传承”这一命题有了具象而深刻的认知。
文化振兴铸乡魂,传承创新焕乡风
7月7日下午,实践队前往第六站——李耕故居,探寻度尾国画艺术的渊源,探索度尾镇以国画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李耕,是被誉为“20世纪古典人物画第一家”的闽派代表画家,与齐白石并称“南李北齐”。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队员们了解到李耕以乡土为根、以笔墨为魂的创作历程,以及他传承国画技艺的不懈努力。如今,李耕笔下的乡土风情已成为文化振兴的火种——当地通过设立“李耕国画艺术传承中心”,系统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让传统国画得以从画室漫入寻常生活,让丹青意象流转成生生不息的世代文脉。大家驻足欣赏,不时低声交流,感受着传统国画艺术的魅力,也对度尾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当国画艺术融入乡村肌理,不仅守住了文化根脉,更悄然催生出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图为实践队参观李耕故居
最后一站,实践队来到了度尾镇砺巴寨,走进砺巴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调研。“砺巴寨”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是当地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在一幅幅历史图片与场景复原展区前,工作人员结合实物展品,生动讲述了当年闽中仙德游击队依托险峻地形设伏御敌、坚守城门的战斗历程——从如何利用山势构筑防御工事,到军民协作传递情报、运送物资,解放仙游,一个个细节勾勒出那段艰苦卓绝却充满斗志的革命岁月。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战争场景讲述
“在这里,百名游击队员用滚石击退千人围剿!”在讲解员的讲述中,革命先辈们在“砺巴寨”英勇战斗、不畏牺牲的故事如电影般在实践队员们眼前浮现。驻足聆听中,实践队员们沉浸式重温了红军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不仅接受了深刻的党性洗礼与爱国主义教育,更从革命先烈们不畏强敌、坚守信念的斗争精神中,真切感受到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份力量将化为激励大家奋勇向前的动力,指引着队员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毅担当、砥砺前行。
▲图为实践队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影
实践出真知,调研长才干。此次活动中,“解码共富密码共绘振兴图景”乡村振兴实践团队深入基层、走进乡村,在乡村一线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对乡村建设、乡村经济发展及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等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未来,团队成员将通过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以专业之力、实干之志,勇挑重担、奋发有为,以青春之我助力乡村振兴,讲好共富故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上书写属于新时代“青马人”的精彩答卷。(撰稿:钟妍、陈炜琦、李清泽、魏思颖、张杭图片:彭圣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