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眸探巴山烽火,赤心续红色新章
2025年7月,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赤旗红心逐梦队走进四川省巴中市,以“青述巴山红”为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探访红色遗址、聆听历史讲解、对话多元群体,青年学子以沉浸式学习方式,追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烽火岁月,为红色文化传承注入青春视角。
红色地标里的历史回响
实践首站,团队来到王坪烈士陵园。苍松翠柏间,全国最大红军烈士集墓静默矗立,墓碑上镌刻的“万世光荣”四字,让成员们驻足良久。团队成员向烈士墓敬献鲜花,并轻拭墓碑上的尘土、为无名烈士碑描红。一举一动都是对先烈无声的致敬。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内,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家书与复原的战地场景,串联起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建立根据地的壮阔历程。团队成员驻足于展柜前,凝视着红军战士用过的马灯与草鞋,试图从这些静默的文物中触摸历史的温度。在将帅碑林,凝望着多块刻有“无名烈士”的纪念碑,团队成员有感而发:“这些碑文提醒我们,历史不应忘记任何一位奉献者。”红云岩上的“赤化全川”石刻标语,字迹工整,笔力遒劲,十几千米之外仍清晰可见,震惊众人。它见证了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程,也体现了红军与当地群众的深厚情谊。
多元视角下的红色传承
实践期间,团队不仅通过文物与史料追溯历史,更以采访构建当代叙事。在恩阳古镇,青石板路两侧的川北民居仍保留着红军时期的标语与办公旧址。一位受采访的游客表示道:“红色旅游不仅是观光,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在南龛摩崖造像前聆听“土改保护石窟”的当代守护故事,去理解红色精神的传承。踏入晏阳初博物馆,斑驳的展墙上陈列着20世纪30年代平民教育运动的珍贵影像:乡间学堂里,农人捧着识字课本认真跟读;合作社账本上,工整的算术记录着生产收益。团队了解到,晏阳初提出的“文艺教育治愚、生计教育治穷”等“四大教育”理念,曾深刻影响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乡村建设,也为如今巴中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原来改变世界可以从教一个字开始。”团队成员参观后产生了这样的感悟。
从历史现场到青春行动
十天的实践中,团队成员们发现,无论是王坪烈士陵园每日递增的鲜花,还是南龛山石刻前自发讲解的志愿者,红色记忆正以多样形式融入当代生活。
“我们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传承的参与者。”实践团队后续将整理调研成果,制作红色文旅手册,并在学校开展主题宣讲,让红色精神得到新传承、新发展。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历史脉搏与青春心跳同频共振。它让青年学子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而青年们也会以行动诠释新时代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