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艳:深耕教坛育英才,创新科技助三农
王方艳,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及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骨干、青岛农业大学“特色产业技术服务团队”负责人。现担任山东省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农业机械学会收获机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山东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企业技术顾问等职务。先后获得青岛市青年科技奖、青岛农业大学“最美教师”及“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从教20年,她以严谨治学的态度、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实践,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社会服务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
扎根教学:以匠心育英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材施教,引领成长”,是王方艳教授始终坚持的教育理念。她主讲本科生及研究生5门骨干课程,打造“参与式”沉浸课堂,将学科前言知识及思政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提炼成通俗易懂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潜能。依托10余项省级教研课题,她创新提出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了“全场景项目式”育人机制,创立了“科、教、学、赛、改”的大学生“五促”创新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优秀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并分别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她主讲的《机械设计》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并在教育部机械设计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推广经验;主编的《机械设计》规划教材,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阎绍泽主任委员的认可,并在全国同类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中使用。她创建了“攀峰”科技创新团队,构建“科、教、赛”互促育人体系,通过项目实战、学科竞赛、软件培训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0年来,她培养了300余名学生考入985/211高校,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山东省特等奖等省级以上奖励160余项,指导的本科班级获“红旗团支部”、“先进班级”等荣誉称号,培养研究生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及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2项,博士录取率达50%以上。智能农机创新团队获得大学生创新的最高荣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1名研究生获得了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
勇攀高峰:以技术破瓶颈
聚焦我国农机“卡脖子”技术,王方艳教授深耕特色经济作物及根茎类作物的生产装备领域,先后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任务等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批国内外专利110余项,发表SCI/EI等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山东省科技发明奖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岛市青年科技奖等8次;建立了低阻挖掘理论、小籽粒有序运移播种方法等10余项核心方法,形成低阻防堵技术、低损切削技术等30余项关键技术,研发大葱、甜菜、胡萝卜等领域30余种农业装备,在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为国内“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研发创新团队”骨干,她自主创新了大葱、生姜等特色蔬菜的低阻收获等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提升了我国特色蔬菜生产装备的国际竞争力;攻克了小粒种精密播种等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填补了我国蔬菜等小粒种作物的气力式精量播种技术空白;创新了甜菜、胡萝卜等主要根茎类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及作业方法,完成了系列装备创制及研发机具的全部推广;突破了辣椒、西洋参等特色产业机械化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和“一带一路”国家机械化技术空白。大葱联合收获机及组合挖掘技术达“国际领先”,被农机化信息网(山东农机局官网)、《中国科技成果》(国家科技部主办)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滚挤挖掘技术等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成为甜菜低阻损收获的市场主导技术,柔性夹持转向技术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研发的甜菜“微切技术”及装备赶超德国先进水平,被SCI期刊(二区)作为封面报道。小籽粒精密播种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小粒种子的单粒精密播种作业。
服务社会:以担当践初心
作为山东省科技特派员,王方艳教授扎根于基层、勇挑重担,以科技服务三农。自2002年,她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坚持协同创新,强化应用,持续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花生、甜菜、蔬菜等领域,她多次实现了0到1的技术突破,完成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赶超。针对农机生产一线的真实痛点,她带领学生临危受命,2天研制出玉米倒伏器,解决了台风过后倒伏玉米无法收获的难题;制定西洋参农机配套方案,研发了我国第一台宽幅弧垄的精量播种机,实现每亩节省生产成本超万元。她建立了专家分布式工作站及科研教学实践基地10处,组建了特色产业技术服务团队1支,服务农机生产企业及作物种植单位20余家,解决机械化生产技术瓶颈30余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走出了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的创新之路。同时,结合国家战略,与俄罗斯、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展开国际交流合作,并在智能农业装备领域深入合作。
成绩的背后,有她瞄准目标决不放弃的坚定,更有她多年来殚心竭虑的付出。她常说“和谐的团队环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是所有成绩获得的基础。”“唯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需求,才能让科技真正发挥赋能产业、造福民生的力量。”这位在农业机械领域追光的科创者,深深懂得中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意义,正以坚定的步伐,在科技兴农的征程上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