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赣东北红色文旅助力乡村振兴
赣东北地区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沉淀着极为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等众多遗迹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方志敏等革命先辈在此留下的奋斗足迹,更凝练成“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方志敏精神,融入当地人民的血脉,构成了赣东北独特的红色文化标识。在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下,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数字技术,为赣东北红色文化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赣东北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发展现状剖析
赣东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元,在物质文化层面,横峰葛源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完整保存着中共闽浙皖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司令部等旧址,是革命历史的有力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与文化传承意义。方志敏故居陈列着方志敏烈士生前的珍贵遗物和手稿,生动展现了其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从非物质文化角度看,方志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弋阳腔、红色歌谣等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当地人民对革命岁月的记忆与情感,口口相传,绵延不绝。
当前,赣东北乡村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经济维度上,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结构单一,附加值较低。以某典型农业县为例,2024年其农业生产总值中,初级农产品占比高达8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收入渠道有限,主要依赖传统农业种植与外出务工,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5%左右。在文化建设方面,乡村文化阵地薄弱,红色文化传承后继乏力,年轻一代对本地红色文化了解甚少,参与传承的意愿较低。从旅游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但旅游开发程度较低,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深度体验项目,难以吸引游客的二次消费。与井冈山红色旅游区相比,2023年井冈山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50亿元;而赣东北红色旅游景点游客接待量总计不足500万人次,旅游收入仅20亿元左右,差距显著。
传统的赣东北红色文化传播模式存在明显局限。传播形式上,以纪念馆、博物馆的静态展览和讲解员的口头讲解为主,缺乏互动性与创新性,难以激发观众的兴趣与共鸣。传播渠道狭窄,主要依靠线下实地参观,受地域与时间限制明显,难以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传播内容多停留在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的表面叙述,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与阐释不足,无法满足当代人,尤其是年轻群体对红色文化的多元需求。
数字化赋能赣东北红色文化传播助力乡村振兴的多重机制
如今,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构建多元数字化传播矩阵,实现传播效能倍增。微信公众号、微博话题、抖音短视频等,以其便捷性、即时性和强互动性,打破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例如,抖音平台上以方志敏事迹为主题的短视频,通过生动的剧情演绎、精美的画面制作和富有感染力的配乐,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与转发,播放量累计超过500万次,点赞数达100万+,评论区满是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缅怀之情,实现了红色文化从“小众传播”到“大众共鸣”的跨越。
在线旅游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洞察游客需求,为赣东北红色旅游量身定制个性化推荐方案。根据游客的浏览历史、搜索关键词、停留时间等数据,平台将赣东北红色旅游线路与周边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向潜在游客精准推送。某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通过精准推荐,赣东北红色旅游产品的预订量同比增长30%,游客来源地也从周边省份扩展至全国20多个省市。
红色文化主题网站和APP整合了海量的红色文化资源,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体验。“赣东北红色文化”APP涵盖红色景点导览、历史故事讲述、红色文创展示、线上互动交流等功能,自上线以来,下载量已突破10万次,日活跃用户数达5000+,成为用户随时随地了解赣东北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数字化传播还激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情,当地村民、返乡创业青年、文化爱好者等纷纷加入传播行列,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传播生态,极大地拓展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
VR、AR和MR等技术为赣东北红色文化传播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让历史“活”起来,让观众“走进”历史。在横峰葛源革命烈士纪念馆,游客佩戴VR设备后,瞬间置身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场,耳边是枪炮的轰鸣声,眼前是战士们奋勇冲锋的身影,通过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深刻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与艰辛付出。该纪念馆引入VR体验项目后,游客满意度提升20%,参观时长平均增加30分钟,游客自发分享朋友圈的比例提高了30%,有效提升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
AR技术则为革命旧址参观增添了更多趣味与互动性。在弋阳方志敏故居,游客使用手机扫描建筑或展品,即可获取丰富的历史背景信息、虚拟场景展示和语音讲解,仿佛与革命先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例如,扫描方志敏的书桌,屏幕上会呈现方志敏在此奋笔疾书的虚拟场景,生动再现其创作《可爱的中国》时的情景。
数字化技术催生了一系列红色文化体验新业态。红色主题沉浸式演出,融合了舞台表演、多媒体展示、现场互动等元素,以真实的革命故事为蓝本,打造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上饶某红色主题沉浸式演出,自开演以来,场场爆满,累计吸引观众超过1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收入增长30%。红色剧本杀以赣东北革命历史为背景,让玩家扮演地下党员、游击队员等角色,在推理、解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参与红色剧本杀的玩家中,90后和00后占比超过80%,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新兴力量。
通过3D建模、高清扫描、数字孪生等技术,对赣东北红色遗址进行全方位数字化存档,建立了详实、全面的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这不仅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也为后续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这些数字资源,开发出数字藏品、虚拟展览、线上互动课程等创新产品。以方志敏手稿为原型的数字藏品,上线即售罄,购买者通过区块链技术拥有独一无二的数字凭证,永久保存这份珍贵的红色记忆,同时也提升了红色文化的商业价值与传播范围。虚拟展览平台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即可在线参观赣东北红色景点,了解革命历史,某虚拟展览平台的数据显示,赣东北红色文化虚拟展览的浏览量已超过50万人次,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数字技术推动了红色文旅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跨界融合。直播带货成为红色景区与当地农产品销售的新桥梁,主播在直播游览红色景点的同时,向观众推介葛源米粉、弋阳年糕、横峰葛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了文化引流与产品变现的良性互动。据统计,通过直播带货,当地农产品销售额增长50%,部分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提升了40%。大数据分析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精准依据,根据游客偏好推出“红色研学+非遗体验”“革命旧址夜游”“红色文化主题民宿”等创新线路和产品,有效提升了旅游产品附加值与游客体验。某旅行社推出的“红色研学+弋阳腔体验”线路,受到学校和家长的热烈欢迎,报名人数持续增长,带动了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优化与发展展望
尽管数字化赋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赣东北红色文化传播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偏远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网络信号不稳定,5G网络覆盖滞后,制约了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既懂红色文化内涵,又掌握数字技术应用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导致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内容创新不足、技术应用不深。此外,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特色与深度挖掘,难以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受众关注。
为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赋能,需多管齐下,优化实践路径。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推动5G网络在乡村的全面覆盖,提升网络质量与稳定性;完善智能导览系统、电子票务系统、旅游大数据监测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与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通过校企合作,在高校相关专业开设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方向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人才流入,充实人才队伍。在内容创新上,鼓励创作团队深入挖掘赣东北红色文化的独特内涵与时代价值,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特色产业,开发差异化、个性化的红色文化内容产品,打造具有赣东北特色的红色文化IP。建立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效果评估体系,运用大数据监测传播覆盖面、游客转化率、用户互动率、停留时间等关键指标,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传播策略,实现精准化传播与精细化运营。
数字化技术为赣东北红色文旅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可能。通过构建多元传播矩阵、创新沉浸式体验、促进产业深度融合等机制,赣东北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未来发展中,持续优化数字化赋能路径,破解面临的难题,赣东北红色文旅必将在数字化时代绽放新的光彩,推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兴目标,为全国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赣东北模式”。(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高军来江西服装学院余红珍本文是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乡村全面振兴语境下赣东北古戏台对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D2209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