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为救国而生 因强国而兴 2025年招生6大要点解读
2025年,中国网高校中国频道推出《高校中国》特别访谈栏目,将陆续邀请全国高校招生负责人聚焦学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专业解读、最新招生政策、志愿填报、生涯发展规划等话题进行深度解读,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考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
本期特邀嘉宾:
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曹良志受邀参加中国网《高校中国》招办访谈,为广大考生介绍西安交通大学的招生政策,并为考生及家长解答报考问题。
以下是访谈实录:
承载百年梦想的百年名校西迁精神引领时代前行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为救国而生、建国而迁、强国而兴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1956年主体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艺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进入“211工程”的7所大学之一,首批进入“985工程”的9所大学之一,即“C9”联盟成员。学校19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6个学科进入前1‰,工程学进入前1‱(排名全球第9)。
建校129年来,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和“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培养出了一大批知名校友,如蔡元培、陆定一、钱学森、吴文俊、杨嘉墀、陈能宽、江泽民、顾诵芬、丁关根等,有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6位新中国“最美奋斗者”、2位“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10位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掌门人。
西迁是指1956年,为了相应国家号召,交通大学主体从上海内迁西安的历史,这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是一次壮举,由此铸就了列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西迁精神”。“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简单来说就是家国情怀。学校将“西迁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已成为激励师生在新时代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
招生政策调整:6大要点助力考生精准报考
今年交大招生政策的调整共有6点值得考生关注:
1.2025年将继续扩大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储能技术、电气能源、医工交叉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计划扩招200人,招生规模将达到6350人。
2.2024年,我校将原有的8个跨学院大类招生模式调整为27个以学院为主体的小大类招生模式,2025年我校持续优化小类招生专业设置,对于考生来说具有专业方向更集中、专业定位更精准、前置职业发展规划、专属培养资源等优点,学生入学后无需过度担忧专业分流,可更专注于科研训练和实践能力提升。
3.打造由院士领衔的矩阵式本硕博人才培养计划:珠峰计划、钱学森班、国卓班、优本班、强基计划、未来技术学院等。此外,还有拔尖计划班、人工智能班、越杰计划等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这些班型在保研政策上都有倾斜,每一届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率超过了90%。
4.强基计划新增智能科学以及动力工程及热物理(燃气轮机与航空发动机)两个国家战略需求方向。
5.新增越杰计划预选专业,被录取到该专业的学生自动获得越杰计划选拔资格,同时在该大类内任意选择专业。
6.西安交大米兰理工联合学院新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招生规模为每年80人。西安交大电气工程专业学科评估获评顶尖学科,米兰理工大学电气工程QS排名全球第23,该汇聚两校顶尖学科优势,打造由院士、IEEE Fellow等顶尖教授在内教师团队,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以“电动机管理”为核心多学科融合创新
依托学校强劲的学科实力,西安交通大学共有61个国家一流专业,一流专业占可参评专业比例高达95%。其中位于排名前列的专业可以用一个名词来概括,即“电动机管理”。所谓“电”,是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工智能、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等强电、弱电专业,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所在学科在最近的学科评估中都获评顶尖专业。所谓“动”,是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历次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均为顶尖。“机”是指机械工程专业,新一次的评估结果也是名列全国高校顶尖,连续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一。所谓“管”,是指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先学科。“理”是指数学、物理等理科专业,数学和物理分别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计划和强基计划,数学也同样是领先学科。这些专业都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等科研平台的依托,师资力量雄厚,每个专业都有两院院士领导的教师团队,获得过诸多国家科学技术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创办国内首个储能专业,不仅填补了我国储能领域人才培养的空白,还推动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国家能源战略实施。其“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典范,并为全球储能产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我校也是国内最早开设医工交叉专业的高校之一,不仅填补了我国高端医疗技术人才缺口,还推动了医疗装备国产化与临床技术创新。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柔性电子等技术的深入应用,该校的医工交叉模式将在智慧医疗、精准外科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AI赋能、前沿聚焦、转专业优化与实践强化
2025年我校关于人才培养的重点举措可分为4点:
第一点,为服务国家战略目标,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西安交通大学将2025年定为“人工智能赋能年”,全面开展AI赋能人才培养工作。依托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华为共建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孵化中心,部署DeepSeek(深度求索)等大模型,发布“人工智能先导计划”,构建覆盖所有学科的“1+3+4+N”AI专业体系,设计“1+1+X”课程矩阵,87门“智课”实现AI与教学深度融合,全方位培养学生AI素养,实现“人人学AI、人人用AI”,全校所有学生都可以接受AI教育。
第二点,学校布局长远发展计划,重点聚焦粒子物理、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推出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以及15位院士担任顾问专家的“珠峰计划”,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科技创新领军者。
第三点,进一步放开转专业条件,“零门槛”转专业,学生在入校后即可申请转入钱学森班、人工智能班、国卓班、优本班、拔尖计划、越杰计划、未来技术学院等,大一、大二、大三都可申请转专业,转出专业不设置门槛和要求。
第四点,为强化实践能力、加速本硕衔接、方便学生就业,2025年开始,部分本科生在大四阶段入驻创新港,进入最先进的实验室与研究中心开展研究。在创新港校区,学校与227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建立85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聘请近千名企业导师与学生共同解决科研问题。
校园生活指南:食宿无忧,学乐兼得
我想关于学校,同学们最关心的除了专业,可能就是吃、住以及课余生活了。
学校现有兴庆、雁塔、曲江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4个校区,占地面积约5000亩,各类建筑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1995年5月4日,学校图书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现由兴庆校区“钱学森图书馆”,雁塔校区图书馆和创新港图书资料中心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2818.82平方米,阅览座位 3939席,设有满足多种需求的学习研讨空间。
学校建有多所食堂楼,包罗了南北各色风味,如各式炒菜、纸包鱼、江西瓦罐汤、广东肠粉、上海生煎、云南米线、牛排、寿司、烧烤等,为学生提供营养搭配科学合理的饮食服务。此外,还有清真食堂等特色餐厅,能够满足全国各地同学的不同口味和要求。
四人一间的标准化学生公寓(内有卫生间),上床下桌,冬天有暖气,夏天宿舍有空调,电话、网络和闭路电视通到每一个房间,在创新港校区则是单人单间,五人一套间,住宿条件非常舒适。
校内现有近200个大小社团,包括科技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公益类、传媒类、实践类等多种多样的社团,如解说团、红十字协会、航模协会、机器人队、赛艇俱乐部、龙舟俱乐部、武术协会、极限飞盘协会等。
今年学校还举办了“交大之星”“白鸽音乐节”“开心麻花进校园”“脱口秀剧场”“霍格沃茨舞会”等近百场活动,由世界健美操冠军杨光老师发起的“嗨跳·仙交”校园广场舞参与人次超过10万,深受同学们喜爱。
高质量就业市场广阔重点行业就业优势突出
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每年学校开展生涯体验周、就业嘉年华、模拟面试大赛、全球治理人才训练营、名企行等职业规划活动300余场,服务学生超过2万人次。2024年培育学生创业项目50个,获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奖励19项。每年有超过10000家用人单位为我校毕业生提供超过90余万个岗位,人均岗位超过100个。工作去向包括华为、比亚迪、国家电网等国家重要行业领域,就业层次高、质量好,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保研比例高,学生就业层次好,就业后社会评价高,是西交大学生就业特点。2024届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98.3%,其中75%继续深造(其中约8%出国出境深造,约67%国内深造),超过64%的学生在国家重点单位就业,366人被中央部委及各级政府录用为选调生或公务员。学校连续十年获得“最佳高校就业典范奖”。
寄语
同学们,高考似攀峰,真正的价值不在登顶的瞬间,而在于攀登时锻造的筋骨,与登顶后选择的远方。
高考在即,当交出满意答卷的那一刻,希望你们记得:在广袤的关中平原、在美丽的秦岭脚下、在十三朝古都西安,有这样一所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她能用大师名师团队为你导航,能用高端科训平台助你扬帆,更能用130年积淀的育人智慧,托举起每个青春的理想。
我在西安交大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