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寄语丨复旦大学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今天离全国高考还有20天,在这里,我代表复旦大学,给每一位在求知路上奋力前行的学子鼓劲、加油,复旦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洞见未来的视野,等待你们踏上这片青年才俊成长的沃土。有家长或同学常问,学什么专业才会有前途,我的答案是但选所爱,只管努力,与其追逐所谓的风口赛道,不如深耕心中的理想。当人工智能重构千行百业之际,真正稀缺的是在智趣领域做到极致,善于创新、敢于跨界的复合型的人才,18岁以后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坚持所爱,发挥所长,就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坦途。复旦的校园文化崇尚卓越而有趣,既有人文的温度,也有技术的精度,滋养着一代代复旦人,在松弛中孕育创新的种子,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复旦正以新工科建设引领学科格局的重构,将基础研究优势与产业应用场景深度融合,致力于解决国家战略需求的“一片问题”,而非“单个问题”。在复旦,你将见证“介孔材料”改变能源与医疗,见证全球首创的“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让瘫患者重新行走,感受人类最快电子存储器,“破晓”皮秒闪存器件跑出“中国速度”,真正让科学照亮现实。
与此同时,复旦文科的百年老根正在焕发新枝,我们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全国顶尖的文史哲学科,推动“新文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交叉融合,当人文遇上科技,我们培养的不再只是学问的传承者,复旦始终相信,教育的目标不是将人训练成“做题家”,而是培养成具备多维分化潜能、善于适应自我革新的“干细胞”,我们珍惜你眼底的好奇、笔尖的温度和心底的韧劲,期待他们不断茁壮、保持炽热。为此,复旦大学持续完善全国领先的“2+X+Y”的本科培养体系,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为培养思路,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为根基,搭配实训实践,赋予学生自主探索的多元路径,无论是聚焦前沿的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还是几乎全学科覆盖的“X+AI”的双学士学位和“AI大课”,都旨在让每一位学生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矩阵,成为兼具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领跑者。我想大学能给学生的最美好的礼物是足够的可能性,能让学生们在其中慢慢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同学们。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在校友们原创的歌曲《风起卿云》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愿青春不虚度,愿信念不朽。高考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但绝非终点线,真正的卓越在于持续创新的动能与韧性,复旦愿陪你沐浴青春的日月光华,度过人生的春夏秋冬,在成长的旅途中一路生花,祝同学们金榜题名,欢迎报考复旦大学!